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1.3.2 比较研究法 | 第18页 |
1.3.3 案例研究法 | 第18页 |
1.4 创新点 | 第18-20页 |
1.4.1 提出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网络路径保障分析 | 第18页 |
1.4.2 提出了“微时代”下的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分析 | 第18-19页 |
1.4.3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分析 | 第19-20页 |
第2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理论 | 第20-25页 |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2.1.1 价值观 | 第20页 |
2.1.2 核心价值观 | 第20页 |
2.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20-21页 |
2.1.4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第21页 |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 | 第21-22页 |
2.2.1 国家层面 | 第21-22页 |
2.2.2 社会层面 | 第22页 |
2.2.3 个人层面 | 第22页 |
2.3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 第22-25页 |
2.3.1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 第23页 |
2.3.2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 | 第23-25页 |
第3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5-33页 |
3.1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 第25-26页 |
3.1.1 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逆反性 | 第25页 |
3.1.2 “微时代”下的媒体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 | 第25-26页 |
3.1.3 西方价值观的冲击 | 第26页 |
3.2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3.2.1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片面 | 第26-28页 |
3.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行脱节 | 第28页 |
3.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网络媒体利用不充分 | 第28-29页 |
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3页 |
3.3.1 路径选择不尽正确 | 第29-31页 |
3.3.2 保障机制不尽健全 | 第31-33页 |
第4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 第33-38页 |
4.1 课堂路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 | 第33-35页 |
4.1.1 课堂路径的内涵 | 第33页 |
4.1.2 课堂路径的目标 | 第33页 |
4.1.3 课堂路径的实现 | 第33-35页 |
4.2 实践路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由之路 | 第35-36页 |
4.2.1 实践路径的内涵 | 第35页 |
4.2.2 实践路径的目标 | 第35页 |
4.2.3 实践路径的实现 | 第35-36页 |
4.3 网络路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快捷通道 | 第36-38页 |
4.3.1 网络路径的内涵 | 第36页 |
4.3.2 网络路径的目标 | 第36页 |
4.3.3 网络路径的实现 | 第36-38页 |
第5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保障的完善 | 第38-43页 |
5.1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教学保障 | 第38-39页 |
5.1.1 师资力量保障 | 第38页 |
5.1.2 教学管理保障 | 第38-39页 |
5.1.3 教学效果保障 | 第39页 |
5.2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激励保障 | 第39-41页 |
5.2.1 精神激励保障 | 第40页 |
5.2.2 物质激励保障 | 第40页 |
5.2.3 社会宣传保障 | 第40-41页 |
5.3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技术保障 | 第41-43页 |
5.3.1 网络技术的保障 | 第41页 |
5.3.2 多媒体技术的保障 | 第41-42页 |
5.3.3 通信技术的保障 | 第42-4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3-44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43页 |
6.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