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方言论文--湘语(湖南话)论文

湖南长沙到宁乡汉语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10-23页
    1.1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内容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研究的方法和步骤第11-12页
        1.2.1 研究的方法第11页
        1.2.2 研究的步骤第11-12页
    1.3 长沙市市区方言概述第12-13页
        1.3.1 长沙市区概况第12页
        1.3.2 老派长沙方言音系第12-13页
    1.4 望城县方言概述第13-15页
        1.4.1 望城县概况第13-14页
        1.4.2 望城方言音系第14-15页
    1.5 宁乡县方言概述第15-16页
        1.5.1 宁乡县概况第15页
        1.5.2 宁乡方言音系第15-16页
    1.6 相关文献及其利用的综述第16-20页
        1.6.1 长沙方言研究文献第16-17页
        1.6.2 望城方言研究文献第17-18页
        1.6.3 宁乡方言研究文献第18-19页
        1.6.4 地理语言学研究文献第19-20页
    1.7 发音人信息第20-21页
    1.8 调查条目第21-22页
    1.9 符号说明第22-23页
2 声调的研究第23-24页
3 声母的地理研究第24-35页
    3.1 全浊塞音塞擦音清化第24-25页
        3.1.1 材料【地图 1】第24-25页
        3.1.2 分析第25页
    3.2 古代全浊入声字送气情况第25-26页
        3.2.1 材料【地图 2】第25-26页
        3.2.2 分析第26页
    3.3 非组字与晓母、匣母 合口字分混第26-28页
        3.3.1 材料【地图 3】第26-27页
        3.3.2 分析第27-28页
    3.4 知庄章组洪音今读第28-29页
        3.4.1 材料【地图 4】第28页
        3.4.2 分析第28-29页
    3.5 知庄章组细音今读第29-30页
        3.5.1 材料【地图 5】第29页
        3.5.2 分析第29-30页
    3.6 见组字今读第30-31页
        3.6.1 材料【地图 6】第30-31页
        3.6.2 分析第31页
    3.7 次浊声母日母字今读第31-33页
        3.7.1 材料【地图 7】第31-32页
        3.7.2 分析第32-33页
    3.8 影母字今读第33页
        3.8.1 材料【地图 8】第33页
        3.8.2 分析第33页
    3.9 泥来母今读分混第33-35页
        3.9.1 材料【地图 9】第33-34页
        3.9.2 分析第34-35页
4 韵母的地理研究第35-48页
    4.1 果摄元音今读第35-36页
        4.1.1 材料【地图 10】第35页
        4.1.2 分析第35-36页
    4.2 假摄开口三等字今读第36页
        4.2.1 材料【地图 11】第36页
        4.2.2 分析第36页
    4.3 蟹摄开合口存在一、二等 区别第36-38页
        4.3.1 材料【地图 12】、【地图 13】第36-37页
        4.3.2 分析第37-38页
    4.4 蟹摄合口端系字今读第38-39页
        4.4.1 材料【地图 14】第38-39页
        4.4.2 分析第39页
    4.5 蟹摄与止摄混读第39-40页
        4.5.1 材料【地图 15】第39-40页
        4.5.2 分析第40页
    4.6 咸山摄韵尾情况第40-43页
        4.6.1 材料【地图 16】、【地图 17】第40-42页
        4.6.2 分析第42-43页
    4.7 遇摄合口三等精组字读音第43-44页
        4.7.1 材料【地图 18】第43页
        4.7.2 分析第43-44页
    4.8 遇摄与通摄、流摄 分混第44-45页
        4.8.1 材料【地图 19】第44-45页
        4.8.2 分析第45页
    4.9 宕江摄与山摄合口一等字分混第45-46页
        4.9.1 材料【地图 20】第45页
        4.9.2 分析第45-46页
    4.10 梗摄 开口三等字与宕摄开口三等字相混第46-47页
        4.10.1 材料【地图 21】第46页
        4.10.2 分析第46-47页
    4.11 通摄 今读第47-48页
        4.11.1 材料【地图 22】第47页
        4.11.2 分析第47-48页
5 词汇语法的地理研究第48-63页
    5.1 “土豆”的 说法第48-49页
        5.1.1 材料【地图 23】第48-49页
        5.1.2 分析第49页
    5.2 亲属称谓语中语素“满”的 义项划分第49-51页
        5.2.1 材料【地图 24】第49-50页
        5.2.2 分析第50-51页
    5.3 “伯伯”和“爸爸”的 语音形式第51-53页
        5.3.1 材料【地图 25】、【地图 26】第51-52页
        5.3.2 分析第52-53页
    5.4 后缀“别”的 说法第53-55页
        5.4.1 材料【地图 27】【地图 28】第53-54页
        5.4.2 分析第54-55页
    5.5 零食点心的说法第55-56页
        5.5.1 材料【地图 29】第55-56页
        5.5.2 分析第56页
    5.6 用“妹唧”称呼 男孩的说法第56-58页
        5.6.1 材料【地图 30】第56-57页
        5.6.2 分析第57-58页
    5.7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的 语音形式第58-60页
        5.7.1 材料【地图 31】、【地图 32】第58-59页
        5.7.2 分析第59-60页
    5.8 被动句中引出施事的介词第60-61页
        5.8.1 材料【地图 33】第60页
        5.8.2 分析第60-61页
    5.9 人称代词“我们”的 语音形式第61-63页
        5.9.1 材料【地图 34】第61-62页
        5.9.2 分析第62-63页
6 结论第63-67页
    6.1 论文的总体结论第63-65页
    6.2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第65-66页
    6.3 地理语言学启示第66-67页
[附录 1]调查研究日志第67-76页
[附录 2]致谢第76-77页
[附录 3]参考文献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留学生副词“都”的习得调查分析及教学设计
下一篇:基于典藏话语例句的湖南新晃方言词典的编写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