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一) 问题缘起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一)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 第12-14页 |
1. 师德 | 第12-13页 |
2. 高校师德 | 第13-14页 |
3. “红七条” | 第14页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三)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1. 关于高校师德问题的研究数据分析 | 第16页 |
2. 关于高校师德问题研究视角与关注点分析 | 第16-18页 |
3. 关于高校师德问题的研究内容分析 | 第18-22页 |
(四) 已有研究述评 | 第22-24页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4-2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第二章 高校师德问题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6-33页 |
一、问卷的编制 | 第26-28页 |
(一) 高校师德现实问题问卷 | 第26-27页 |
(二) 学生的师德期待问卷 | 第27页 |
(三) 对“红七条”的认知及态度问卷 | 第27-28页 |
(四) 师德问题原因与对策问卷 | 第28页 |
二、问卷信度的检验 | 第28-29页 |
三、问卷调查研究的对象 | 第29-33页 |
(一) 研究样本的选取 | 第29-30页 |
(二)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30页 |
(三) 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30-33页 |
第三章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3-69页 |
一、研究问题一 高校师德现实问题的状况 | 第33-40页 |
(一) 高校师德现状总体情况的描述 | 第33-34页 |
(二) 高校师德问题分布情况的描述 | 第34-40页 |
1. 高校师德问题各指标的频率分布情况 | 第34-38页 |
2. 高校师德主要问题分布的分析 | 第38-40页 |
二、研究问题二 高校学生的师德期待 | 第40-50页 |
(一) 高校学生师德期待的总体描述 | 第40-44页 |
1. 学生的高校师德品质期待程度的总体描述 | 第41-42页 |
2. 高校学生的师德期待品质的总体描述 | 第42-44页 |
3. 高校学生的师德期待品质小结 | 第44页 |
(二) 高校学生师德期待品质的差异分析 | 第44-48页 |
1. 不同性别学生的高校师德期待品质的差异比较 | 第44-45页 |
2. 不同民族学生的高校师德期待品质的差异比较 | 第45-46页 |
3. 不同年级学生的高校师德期待品质的差异比较 | 第46-47页 |
4. 不同专业类型学生的高校师德期待品质的差异比较 | 第47-48页 |
(三) 高校学生师德期待品质的讨论与总结 | 第48-50页 |
1. 高校学生的师德期待品质集中方面的表现 | 第48-49页 |
2. 高校学生师德期待集中方面的比较结果 | 第49-50页 |
三、研究问题三 高校师德“红七条”的影响及作用 | 第50-69页 |
(一) 师生对“红七条”认识情况的描述 | 第50-56页 |
1. 师生对“红七条”认识情况的总体描述 | 第50-51页 |
2. 教师对“红七条”认识情况的差异分析 | 第51-55页 |
3. 师生对“红七条”认识情况的总结与讨论 | 第55-56页 |
(二) 师生对“红七条”态度的描述 | 第56-66页 |
1. 教师和学生对“红七条”态度的总体特点描述 | 第56-58页 |
2. 师生对“红七条”态度的差异分析 | 第58-65页 |
3. 师生对“红七条”态度的总结与讨论 | 第65-66页 |
(三) 教师师德意识和行为变化情况的总体描述 | 第66-68页 |
(四) “红七条”的影响及作用总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讨论与总结 | 第69-82页 |
一、“红七条”规范下的高校师德建设实效性分析 | 第69-72页 |
(一) 高校师德现实问题与“红七条”内含问题的比较 | 第70-71页 |
(二) 学生的师德期待品质与“红七条”内含问题的的比较 | 第71页 |
(三) 比较结果小结 | 第71-72页 |
二、“红七条”规范下高校师德建设实效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72-74页 |
(一) 规范原因 | 第72-73页 |
1. 规范细化度不足 | 第72页 |
2. 规范的宣传力度不强 | 第72-73页 |
(二) 规范主体原因 | 第73-74页 |
1. 对教师的关怀重视不足 | 第73页 |
2. 对学生表达意志的重视不足 | 第73页 |
3. “师爱”缺乏 | 第73-74页 |
三、“红七条”规范下提高高校师德建设实效性的思考 | 第74-82页 |
(一) 完善高校师德规范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 第74-77页 |
1. 切实考虑师生的表达意愿 | 第74-75页 |
2. 强调制定主体向专业性转变 | 第75-76页 |
3. 适当增强规范的可操作性 | 第76页 |
4. 努力加大规范的宣传力度 | 第76-77页 |
(二) 师德修养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着力点 | 第77-79页 |
1. 教师的公正 | 第77-78页 |
2. 教师的关爱 | 第78页 |
3. 教师的责任 | 第78-79页 |
4. 教师的人格 | 第79页 |
(三) 师生交往作为高校师德修养的主要突破口 | 第79-82页 |
1. 主动倾听学生与言说 | 第80页 |
2. 主动参与学生活动 | 第80-81页 |
3. 建立导师制 | 第81-82页 |
第五章 研究不足 | 第82-83页 |
一、研究样本 | 第82页 |
二、问卷设计 | 第82页 |
三、数据分析与解释 | 第82-83页 |
附录一 基于“红七条”的高校师德问题的调查研究(教师问卷) | 第83-87页 |
附录二 基于“红七条”的高校师德问题的调查研究(学生问卷) | 第87-92页 |
附录三 基于“红七条”的高校师德问题的调查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