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2.1 WSN在物流信息技术中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2 RFID在物流信息技术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第13-14页 |
| 1.2.3 WSN与RFID的融合趋势 | 第14-15页 |
|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 1.4 本文主要工作和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物流监控系统相关技术 | 第18-27页 |
| 2.1 物流技术基础 | 第18-21页 |
| 2.1.1 物流装备技术 | 第18-19页 |
| 2.1.2 货物自动识别技术 | 第19-21页 |
|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 2.2.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念 | 第21页 |
| 2.2.2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架构 | 第21-22页 |
| 2.2.3 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 | 第22-23页 |
| 2.3 射频识别相关理论 | 第23-24页 |
| 2.3.1 射频识别系统构成与工作原理 | 第23-24页 |
| 2.3.2 射频识别系统分类 | 第24页 |
| 2.4 WSN和RFID网络融合相关研究 | 第24-26页 |
| 2.4.1 WSN节点与RFID阅读器的融合 | 第24-25页 |
| 2.4.2 WSN节点与RFID标签的融合 | 第25页 |
| 2.4.3 WSN与RFID在系统层次上的融合 | 第25-26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基于WSN与RFID融合技术的仓储定位方法 | 第27-43页 |
| 3.1 RFID定位原理 | 第27-32页 |
| 3.1.1 经典RFID定位系统 | 第27-28页 |
| 3.1.2 RFID定位技术 | 第28-30页 |
| 3.1.3 RFID系统信道模型 | 第30页 |
| 3.1.4 传统定位算法 | 第30-32页 |
| 3.2 基于RFID和WSN融合技术的定位系统 | 第32-33页 |
| 3.3 基于移动锚节点的二次定位方法 | 第33-38页 |
| 3.3.1 算法步骤 | 第33-35页 |
| 3.3.2 算法原理 | 第35-38页 |
|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8-41页 |
| 3.4.1 定位覆盖率 | 第38-39页 |
| 3.4.2 定位误差 | 第39-41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在途货物行为姿态检测方法 | 第43-60页 |
| 4.1 姿态检测与加速度传感器 | 第43-44页 |
| 4.1.1 姿态检测 | 第43-44页 |
| 4.1.2 加速度传感器 | 第44页 |
| 4.2 在途货物跟踪系统 | 第44-46页 |
| 4.2.1 系统结构 | 第44-45页 |
| 4.2.2 方法流程 | 第45-46页 |
| 4.3 信号预处理 | 第46-48页 |
| 4.3.1 平滑滤波 | 第46页 |
| 4.3.2 滑动时间窗口检测 | 第46-48页 |
| 4.4 行为姿态检测 | 第48-57页 |
| 4.4.1 货物行为的分类和定义 | 第48-49页 |
| 4.4.2 货物行为特征分析 | 第49-52页 |
| 4.4.3 特征向量设计 | 第52-54页 |
| 4.4.4 分类器设计 | 第54-57页 |
| 4.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 4.5.1 实验环境 | 第57页 |
| 4.5.2 算法参数设定 | 第57-58页 |
| 4.5.3 实验结果 | 第58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WSN与RFID相结合的物流监控系统框架设计及实现 | 第60-75页 |
| 5.1 融合系统整体框架设计 | 第60-61页 |
| 5.2 系统硬件平台搭建 | 第61-64页 |
| 5.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平台 | 第61-63页 |
| 5.2.2 读写器模块选型 | 第63页 |
| 5.2.3 加速度计及其他系统相关传感器选型 | 第63-64页 |
| 5.3 管理系统设计 | 第64-70页 |
| 5.3.1 业务流程设计 | 第64-69页 |
| 5.3.2 数据库设计 | 第69-70页 |
| 5.4 系统测试 | 第70-74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 6.1 总结 | 第75-76页 |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