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一章 “三环六步学案导学”法概述 | 第16-32页 |
第一节 “三环六步学案导学”法的概念及依据 | 第16-22页 |
一、“三环六步学案导学”法的概念 | 第16-18页 |
二、“三环六步学案导学”法的产生 | 第18-19页 |
三、“三环六步学案导学”法的理论依据 | 第19-22页 |
第二节 “三环六步学案导学”法的实施 | 第22-26页 |
一、“三环六步学案导学”法的实施原则 | 第22-23页 |
二、“三环六步导学案”的编写框架 | 第23-24页 |
三、“三环六步学案导学”法的过程解读 | 第24-26页 |
第三节 初中语文“三环六步学案导学”法的可行性 | 第26-31页 |
一、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 第26-28页 |
二、彰显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功能 | 第28-29页 |
三、适应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需求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初中语文“三环六步学案导学”法的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32-43页 |
第一节 “三环六步学案导学”法的存在问题 | 第32-37页 |
一、导学问题质量不高,不利于课堂生成 | 第32-34页 |
二、导学环节繁冗,加重师生负担 | 第34-35页 |
三、导学过程统一,难顾师生个性 | 第35-36页 |
四、导学形式单一,淡化学科特点 | 第36-37页 |
第二节 “三环六步学案导学”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41页 |
一、教师能力不足,提问缺乏思考 | 第37-38页 |
二、环节“模板化”,缺少自主发挥 | 第38-39页 |
三、导学案“批量生产”,缺乏针对性 | 第39-40页 |
四、依赖既定框架,语文意识淡薄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三环六步学案导学”法的改进策略 | 第43-59页 |
第一节 提高导学问题质量 | 第43-46页 |
一、加快教师成长,提高导学能力 | 第43-44页 |
二、充分预设,留有余地 | 第44-45页 |
三、深度提问,促进课堂生成 | 第45-46页 |
第二节 精简导学环节 | 第46-49页 |
一、明确目标,精备环节 | 第46-47页 |
二、去繁就简,合理取舍 | 第47-48页 |
三、巧妙导学,灵活调整 | 第48-49页 |
第三节 打破“批量生产”流程 | 第49-52页 |
一、加强沟通,完善推行机制 | 第49-50页 |
二、因材施教,命制个性导学案 | 第50-51页 |
三、分层训练,展示个性导学课 | 第51-52页 |
第四节 导学形式多样化 | 第52-57页 |
一、围绕学科特点,细备导学形式 | 第53页 |
二、丰富训练形式,培养语文素养 | 第53-56页 |
三、综合实践,凸显导学“语文味”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及教育教学获奖情况 | 第63-64页 |
附录一:《国宝——大熊猫》导学案 | 第64-67页 |
附录二:初中语文“三环六步学案导学”法的教学效果 调查问卷 | 第67-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