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3.1 行人流特性 | 第10-13页 |
1.3.2 过街行为特性 | 第13-14页 |
1.3.3 行人交通模型 | 第14-1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行人过街交通行为特性调查方案设计与参数提取 | 第18-26页 |
2.1 调查方案设计 | 第18-21页 |
2.1.1 调查内容 | 第18-19页 |
2.1.2 调查方法 | 第19-21页 |
2.2 交通行为参数提取 | 第21-25页 |
2.2.1 宏观交通行为参数提取 | 第21-24页 |
2.2.2 微观交通行为参数提取 | 第24-25页 |
2.3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速度特性分析 | 第26-40页 |
3.1 行人过街自由速度分析 | 第26-32页 |
3.1.1 不同性别的自由速度 | 第27-31页 |
3.1.2 不同年龄段的自由速度 | 第31-32页 |
3.2 总体行人过街速度分析 | 第32-34页 |
3.3 行人过街速度时空特性分析 | 第34-39页 |
3.3.1 行人过街速度时间特性分析 | 第35-37页 |
3.3.2 行人过街速度空间特性分析 | 第37-39页 |
3.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宏观交通行为分析 | 第40-52页 |
4.1 行人流基本特性 | 第40-45页 |
4.1.1 速度与密度空间的关系 | 第40-42页 |
4.1.2 速度与流量的关系 | 第42-43页 |
4.1.3 流量与密度空间的关系 | 第43-45页 |
4.1.4 模型结果分析 | 第45页 |
4.2 双向行人群行为特性 | 第45-51页 |
4.2.1 双向行人群阻滞特性 | 第46-49页 |
4.2.2 双向行人群自组织特性 | 第49-51页 |
4.3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微观交通行为分析 | 第52-63页 |
5.1 行人微观行为概述 | 第52-53页 |
5.2 行人空间需求分析 | 第53-55页 |
5.2.1 行人步频和步幅 | 第53-54页 |
5.2.2 行人静态空间需求 | 第54页 |
5.2.3 行人动态空间需求 | 第54-55页 |
5.3 行人个体行为特性 | 第55-62页 |
5.3.1 躲避行为特性 | 第56-59页 |
5.3.2 超越行为特性 | 第59-62页 |
5.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基于行人过街场景的社会力模型标定与改进研究 | 第63-78页 |
6.1 行人仿真模型 | 第63-66页 |
6.2 社会力模型参数标定与改进 | 第66-72页 |
6.2.1 模型初始化参数 | 第66-67页 |
6.2.2 行人作用力参数 | 第67-70页 |
6.2.3 边界作用力参数 | 第70-72页 |
6.3 模型仿真与评价 | 第72-77页 |
6.3.1 仿真环境设置 | 第72-75页 |
6.3.2 模型仿真评价 | 第75-77页 |
6.4 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