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监测Benchmark模型设计、试验及数据分析软件集成开发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1.1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的意义 | 第10-11页 |
1.1.2 桥梁健康监测的关键问题 | 第11页 |
1.2 健康监测Benchmark模型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3 健康监测数据分析及识别软件开发现状 | 第16-18页 |
1.4 损伤识别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4.1 基于模态类的损伤识别的方法 | 第18-19页 |
1.4.2 基于信号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9-21页 |
1.5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21-22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案 | 第22-24页 |
第二章 Benchmark模型设计与试验 | 第24-58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模型设计基本理论 | 第24-31页 |
2.2.1 相似理论 | 第25-27页 |
2.2.2 相似定理 | 第27-28页 |
2.2.3 基于静力的模型设计 | 第28-30页 |
2.2.4 基于动力的模型设计 | 第30-31页 |
2.3 模型设计 | 第31-44页 |
2.3.1 Benchmark设计总体要求 | 第31-32页 |
2.3.2 相似关系 | 第32-33页 |
2.3.3 几何设计 | 第33-37页 |
2.3.4 模型配重 | 第37-39页 |
2.3.5 模型制作 | 第39-41页 |
2.3.6 模型激励 | 第41-42页 |
2.3.7 模型量测 | 第42-44页 |
2.4 Benchmark模型试验 | 第44-56页 |
2.4.1 有限元模型 | 第44-45页 |
2.4.2 参考点 | 第45-47页 |
2.4.3 传感器布置 | 第47-48页 |
2.4.4 不完备振型 | 第48-51页 |
2.4.5 完备振型 | 第51-53页 |
2.4.6 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53-5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三章 基于小波包能量谱的损伤识别 | 第58-75页 |
3.1 引言 | 第58页 |
3.2 基本原理 | 第58页 |
3.3 小波分解 | 第58-60页 |
3.4 小波包分解 | 第60-64页 |
3.4.1 小波包的定义 | 第61页 |
3.4.2 小波包正交性 | 第61-62页 |
3.4.3 小波包的子空间分解 | 第62-64页 |
3.5 小波包能量谱 | 第64-65页 |
3.6 小波函数选择 | 第65-69页 |
3.7 分解层次选择 | 第69-70页 |
3.8 小波包能量谱损伤识别 | 第70-73页 |
3.9 损伤识别流程 | 第73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健康监测数据分析软件集成开发 | 第75-81页 |
4.1 开发目的 | 第75页 |
4.2 开发环境 | 第75-76页 |
4.2.1 算法开发环境 | 第75页 |
4.2.2 数据库系统 | 第75-76页 |
4.3 结构监测与损伤识别系统功能与特点 | 第76-80页 |
4.3.1 实时在线数据解析功能 | 第76页 |
4.3.2 多模块集成 | 第76-78页 |
4.3.3 多算法集成 | 第78页 |
4.3.4 一键导入式项目配置 | 第78-79页 |
4.3.5 在线分析和离线分析兼顾 | 第79-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工程实例 | 第81-96页 |
5.1 引言 | 第81页 |
5.2 Benchmark损伤识别 | 第81-87页 |
5.2.1 概况 | 第81页 |
5.2.2 传感器优化 | 第81-82页 |
5.2.3 损伤识别 | 第82-87页 |
5.3 实时在线分析实例 | 第87-89页 |
5.4 离线数据分析实例 | 第89-94页 |
5.4.1 桥梁概况 | 第89页 |
5.4.2 传感器布置 | 第89-90页 |
5.4.3 软件考核 | 第90-92页 |
5.4.4 计算结果验证 | 第92-9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结论 | 第96-97页 |
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