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变道行为研究 | 第11-14页 |
1.2.2 交通效率研究 | 第14-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6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信号交叉口违规变道行为概述 | 第19-31页 |
2.1 信号交叉口变道行为分类 | 第19-20页 |
2.2 信号交叉口违规变道行为界定 | 第20-22页 |
2.3 交叉口违规变道的特征 | 第22-23页 |
2.3.1 交叉口违规原因剖析 | 第22-23页 |
2.3.2 交叉口违规变道特性 | 第23页 |
2.4 交叉口违规变道的影响因素 | 第23-28页 |
2.4.1 驾驶人特性的影响 | 第24-26页 |
2.4.2 交通环境的影响 | 第26-27页 |
2.4.3 转向需求的影响 | 第27-28页 |
2.5 驾驶人心理特征分析 | 第28-29页 |
2.6 交通效率影响指标分析与选取 | 第29-3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信号交叉口违规变道通行能力折减系数计算模型 | 第31-39页 |
3.1 车道变换过程通行能力损失机理分析 | 第31页 |
3.2 违规变道下进口道通行量损失计算模型 | 第31-36页 |
3.2.1 绿灯无排队期间违规变道 | 第33-35页 |
3.2.2 绿灯排队消散期间违规变道 | 第35-36页 |
3.3 违规变道情形下交叉口通行能力折减系数计算模型 | 第36-38页 |
3.3.1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 第36-38页 |
3.3.2 违规变道情形下交叉口通行能力折减系数计算 | 第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信号交叉口违规变道延误分析模型 | 第39-50页 |
4.1 违规变道交叉口延误形成机理 | 第39-42页 |
4.2 违规变道下变道车辆延误计算模型 | 第42-45页 |
4.2.1 绿灯无排队期间 | 第42-44页 |
4.2.2 绿灯排队消散期间 | 第44-45页 |
4.3 违规变道下变道车辆后车延误计算模型 | 第45-47页 |
4.4 违规变道交叉口行车延误分析模型 | 第47-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信号交叉口实例分析 | 第50-83页 |
5.1 交叉口概况 | 第50-52页 |
5.1.1 西安市小寨交叉口 | 第50-51页 |
5.1.2 福州市湖东路与五四路交叉口 | 第51-52页 |
5.2 交叉口基础数据采集 | 第52-57页 |
5.2.1 数据采集内容与方法 | 第52-53页 |
5.2.2 西安市小寨交叉口 | 第53-55页 |
5.2.3 福州市湖东路与五四路交叉口 | 第55-57页 |
5.3 基于VISSIM的信号交叉口违规变道通行能力折减系数分析 | 第57-76页 |
5.3.1 仿真参数设定与选取 | 第57-60页 |
5.3.2 仿真数据分析 | 第60-76页 |
5.4 基于VISSIM的交叉口延误分析 | 第76-82页 |
5.4.1 仿真参数设置 | 第76-77页 |
5.4.2 违规变道延误分析 | 第77-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成果与展望 | 第83-85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研究创新之处 | 第84页 |
研究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