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基于知识地图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目录第5-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6页
    1.1 概念界定第8页
    1.2 课题来源第8-9页
    1.3 研究背景第9-10页
        1.3.1 知识经济的崛起第9页
        1.3.2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第9-10页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0-11页
        1.4.1 研究内容第10页
        1.4.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5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6 研究现状第12-15页
        1.6.1 国外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发展第12页
        1.6.2 国内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发展第12-13页
        1.6.3 国内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具体研究状况第13-15页
    1.7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15-16页
第二章 知识管理基本理论第16-25页
    2.1 知识的定义及其特点第16-17页
        2.1.1 知识的定义第16页
        2.1.2 知识的特点第16-17页
    2.2 知识的分类第17-18页
    2.3 隐性知识第18-20页
    2.4 知识管理的定义第20-21页
    2.5 知识管理的技术工具——知识地图第21-25页
        2.5.1 知识地图的定义第21页
        2.5.2 知识地图的类型第21-23页
        2.5.3 知识地图的特点第23-24页
        2.5.4 知识地图的作用第24-25页
第三章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第25-32页
    3.1 教师个人知识第25-27页
        3.1.1 概念界定第25页
        3.1.2 教师知识分类第25-26页
        3.1.3 教师隐性知识第26-27页
    3.2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第27-30页
        3.2.1 内涵第27-28页
        3.2.2 原则第28页
        3.2.3 目标第28页
        3.2.4 模式第28-30页
    3.3 高校教师职业特点与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第30-31页
        3.3.1 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第30页
        3.3.2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必要性第30-31页
    3.4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第31-32页
        3.4.1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第31页
        3.4.2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31-32页
第四章 元数据的描述方法第32-40页
    4.1 元数据概述第32-34页
        4.1.1 何为元数据第32页
        4.1.2 元数据的作用第32-33页
        4.1.3 都柏林核心元素集第33-34页
    4.2 知识的表示第34-35页
        4.2.1 知识表示的内涵第34页
        4.2.2 知识表示的方法第34-35页
    4.3 XML语言第35-37页
        4.3.1 XML简介第35-36页
        4.3.2 与HTML的比较第36-37页
    4.4 资源描述框架第37-40页
        4.4.1 RDF概述第37页
        4.4.2 RDF的数据模型第37-38页
        4.4.3 一个RDF的实例第38-40页
第五章 教师个人知识地图研究第40-61页
    5.1 知识地图的基本元素第40-45页
        5.1.1 知识单元第40-42页
        5.1.2 知识关联第42-44页
        5.1.3 知识链接第44-45页
    5.2 知识地图的构建第45-47页
        5.2.1 构建步骤第45-46页
        5.2.2 内部结构第46-47页
    5.3 教师个人知识元数据描述第47-55页
        5.3.1 教师个人知识元数据第48页
        5.3.2 基于RDF/XML的教师个人知识的描述第48-54页
        5.3.3 基于RDF/XML的教师个人知识的图形化展示第54-55页
    5.4 学科知识地图第55-59页
        5.4.1 学科知识地图第55-56页
        5.4.2 关键词关联图的构建第56-57页
        5.4.3 学科专家知识地图的构建第57-59页
    5.5 知识地图的技术支持第59-6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1-62页
附录1 相关文献素材第62-66页
附录2 案例对应的知识单元统计表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0页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教学设计绩效研究:设计模板技术
下一篇: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及对中国农村信用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