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导论 | 第7-10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7页 |
| (二) 社工介入女童反性侵教育的依据、意义、研究目的 | 第7-10页 |
| 一、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 (一) 儿童性教育的内容 | 第10页 |
| (二) 国内外性教育研究 | 第10-11页 |
| (三) 未成年人性侵害司法与立法方面的研究 | 第11页 |
| (四) 关于反性侵教育研究的探索 | 第11-13页 |
| 二、相关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 第13-19页 |
| (一) 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 1. 反性侵教育 | 第13页 |
| 2. 社工介入 | 第13-14页 |
| (二) 理论依据 | 第14-15页 |
| 1. 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 | 第14-15页 |
| 2. 埃里克森的人类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 第15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 1. 小组工作法 | 第15-17页 |
| 2. 问卷调查法 | 第17页 |
| 3. 访谈法 | 第17-19页 |
| 三、女童反性侵教育的社工介入 | 第19-37页 |
| (一) C社区介绍 | 第19页 |
| (二) 女童反性侵教育的基础和条件 | 第19-26页 |
| 1. 女童反性侵教育的需求评估 | 第19-23页 |
| 2. 家长对反性侵教育的态度与看法 | 第23-26页 |
| (三) 女童反性侵教育的小组进程 | 第26-37页 |
| 1. 准备阶段 | 第26-27页 |
| 2. 开始阶段 | 第27-29页 |
| 3. 发展阶段 | 第29-32页 |
| 4. 成熟阶段 | 第32-35页 |
| 5. 结束阶段 | 第35-37页 |
| 四、社工小组介入效果的评估 | 第37-43页 |
| (一) 前测与后测的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 (二) 过程评估 | 第39-41页 |
| (三) 服务对象对活动效果的评估 | 第41-42页 |
| (四) 社工对活动的评估 | 第42-43页 |
| 五、女童反性侵教育的反思 | 第43-47页 |
| (一) 微观层面 | 第43-44页 |
| 1. 家庭教育 | 第43页 |
| 2. 个案与小组工作 | 第43-44页 |
| (二) 中观层面 | 第44页 |
| 1. 社区 | 第44页 |
| 2. 学校 | 第44页 |
| (三) 宏观层面 | 第44-47页 |
| 1. 社会政策与政府 | 第44-45页 |
| 2. 社会服务机构 | 第45页 |
| 3. 立法与司法 | 第45-46页 |
| 4. 文化层面与社会教育 | 第46-47页 |
| 结语 | 第47-49页 |
| 附录 | 第49-64页 |
| 1. 附录1 监护人知情同意书 | 第49-50页 |
| 2. 附录2 前测问卷 | 第50-52页 |
| 3. 附录3 后测问卷 | 第52-54页 |
| 4. 附录4 访谈提纲 | 第54-55页 |
| 5. 附录5 培蕊小组计划书 | 第55-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