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3.1 复合液滴生成技术 | 第11-13页 |
1.3.2 Janus液滴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3 Janus粒子的应用领域 | 第16-18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玻璃毛细管芯片的液滴成形基础及仿真模拟 | 第19-38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液滴成形基本理论 | 第19-24页 |
2.3 微通道中液滴生成模式及其尺寸研究 | 第24-27页 |
2.3.1 微通道中的液滴生成模式 | 第24-25页 |
2.3.2 Janus液滴尺寸研究 | 第25-27页 |
2.4 仿真模型的建立及参数设置 | 第27-31页 |
2.4.1 液滴生成芯片仿真模型建立 | 第27页 |
2.4.2 控制方程与边界条件的确立 | 第27-30页 |
2.4.3 液滴生成过程模拟 | 第30-31页 |
2.5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1-37页 |
2.5.1 连续相流速对液滴生成的影响 | 第31-33页 |
2.5.2 分散相流速对液滴生成的影响 | 第33-35页 |
2.5.3 表面张力系数对液滴生成的影响 | 第35-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不同金属比例Janus球的可控制备 | 第38-55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金属比例可控Janus球制备总体方案 | 第38-39页 |
3.3 双内相通道玻璃毛细管芯片的设计加工 | 第39-43页 |
3.3.1 微流控芯片加工所需仪器与材料 | 第39-40页 |
3.3.2 玻璃毛细管的加工 | 第40-41页 |
3.3.3 双内相玻璃毛细管微流控芯片的加工 | 第41-43页 |
3.4 金属比例可调控Janus微球制备 | 第43-48页 |
3.4.1 金属比例可调控Janus微球制备所需仪器与材料 | 第43-44页 |
3.4.2 实验系统的搭建 | 第44页 |
3.4.3 Janus微球的制备 | 第44-46页 |
3.4.4 金属所占比例的可调控性 | 第46-48页 |
3.5 Janus液滴生成过程中的影响参数 | 第48-54页 |
3.5.1 液滴大小与流体流速的关系 | 第48-50页 |
3.5.2 液滴生成频率与流体流速的关系 | 第50-51页 |
3.5.3 液滴直径分散度与流体流速的关系 | 第51-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Janus球的电场实验研究 | 第55-69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Janus微球电场特性实验总体方案 | 第55页 |
4.3 用于Janus微球电场实验的芯片加工 | 第55-59页 |
4.3.1 ITO电极的加工 | 第56-58页 |
4.3.2 PDMS通道的加工 | 第58-59页 |
4.4 Janus微球的电场实验 | 第59-62页 |
4.4.1 Janus微球电场实验系统的搭建 | 第59-61页 |
4.4.2 Janus微球电场中运动现象 | 第61-62页 |
4.5 Janus微球的电场中运动特性及分析 | 第62-67页 |
4.5.1 Janus微球在非均匀电场中介电泳作用及频响特性分析 | 第62-65页 |
4.5.2 Janus球在非均匀电场中的电旋转 | 第65-6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