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问题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4-15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2 理论综述 | 第16-34页 |
2.1 社会资本的理论综述 | 第16-23页 |
2.1.1 社会资本的起源 | 第16页 |
2.1.2 社会资本研究历程 | 第16-18页 |
2.1.3 社会资本的内涵 | 第18页 |
2.1.4 社会资本的构成与测量 | 第18-19页 |
2.1.5 社会资本的分类 | 第19-23页 |
2.2 知识整合的理论综述 | 第23-26页 |
2.2.1 知识整合的起源 | 第23页 |
2.2.2 知识整合的内涵 | 第23-25页 |
2.2.3 知识整合的分类 | 第25-26页 |
2.3 双元创新的理论综述 | 第26-28页 |
2.3.1 双元创新的提出 | 第26-27页 |
2.3.2 双元创新的内涵 | 第27-28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28-33页 |
2.4.1 社会资本相关研究评述 | 第28-30页 |
2.4.2 知识整合相关研究评述 | 第30-31页 |
2.4.3 双元创新相关研究评述 | 第31-32页 |
2.4.4 变量关系评述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社会资本与双元创新关系的假设提出和模型构建 | 第34-42页 |
3.1 社会资本对双元创新的影响 | 第34-37页 |
3.1.1 利用性创新与结合型和桥接型社会资本的关系 | 第35-36页 |
3.1.2 探索性创新与结合型和桥接型社会资本的关系 | 第36-37页 |
3.2 知识整合的中介作用 | 第37-40页 |
3.2.1 社会资本对知识整合的影响 | 第37-39页 |
3.2.2 知识整合对双元创新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4 研究设计 | 第42-59页 |
4.1 问卷设计 | 第42-43页 |
4.1.1 设计思路 | 第42页 |
4.1.2 研究变量 | 第42-43页 |
4.2 预试问卷分析 | 第43-54页 |
4.2.1 预试问卷项目分析 | 第44-46页 |
4.2.2 预试问卷因素分析 | 第46-52页 |
4.2.3 预试问卷信度分析 | 第52-54页 |
4.3 研究变量操作化定义 | 第54-55页 |
4.4 正式问卷收集过程 | 第55-56页 |
4.4.1 研究对象选择 | 第55-56页 |
4.4.2 正式问卷收集 | 第56页 |
4.5 正式问卷信效度分析 | 第56-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5 实证分析 | 第59-75页 |
5.1 异常值检验与散点图绘制 | 第59-60页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60-62页 |
5.3 同源偏差检验 | 第62页 |
5.4 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 | 第62-63页 |
5.5 控制变量的影响分析 | 第63-64页 |
5.6 中介作用检验及曲线估计 | 第64-66页 |
5.7 整体模型拟合及路径关系 | 第66-69页 |
5.8 结合型与桥接型社会资本配置事后分析 | 第69-71页 |
5.9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71-74页 |
5.10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5-80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5-77页 |
6.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 第77-78页 |
6.2.1 理论贡献 | 第77-78页 |
6.2.2 实践启示 | 第78页 |
6.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附录 | 第88-93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就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