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复合材料螺旋桨的应用 | 第12-15页 |
1.3 复合材料螺旋桨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国外有关复合材料螺旋桨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内有关复合材料螺旋桨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流固耦合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结构 | 第18-21页 |
1.5.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3 论文的研究结构 | 第19-21页 |
第2章 数值计算基本理论 | 第21-33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计算流体动力学基础知识 | 第21-26页 |
2.2.1 控制方程 | 第22页 |
2.2.2 湍流模型 | 第22-24页 |
2.2.3 离散方法 | 第24页 |
2.2.4 离散格式 | 第24页 |
2.2.5 流场数值计算方法 | 第24-25页 |
2.2.6 动网格方法 | 第25-26页 |
2.3 有限元基本原理 | 第26-29页 |
2.3.1 结构控制方程 | 第26-29页 |
2.4 流固耦合理论 | 第29-31页 |
2.4.1 流固耦合分析的解法 | 第30页 |
2.4.2 分离式解法 | 第30页 |
2.4.3 双向流固耦合分析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基于流固耦合的螺旋桨水动力性能数值仿真 | 第33-49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螺旋桨水动力性能流固耦合分析方法 | 第33-36页 |
3.2.1 流固耦合分析螺旋桨水动力性能的稳态方法 | 第33-36页 |
3.2.2 流固耦合分析螺旋桨水动力性能的瞬态方法 | 第36页 |
3.3 螺旋桨水动力性能计算模型 | 第36-39页 |
3.3.1 几何模型 | 第36-37页 |
3.3.2 计算域及边界条件 | 第37页 |
3.3.3 流场网格策略 | 第37-38页 |
3.3.4 数值离散方式 | 第38页 |
3.3.5 桨叶变形及动网格 | 第38-39页 |
3.4 螺旋桨结构有限元模型 | 第39页 |
3.4.1 结构网格划分 | 第39页 |
3.4.2 约束与载荷 | 第39页 |
3.5 流固耦合分析方法验证 | 第39-48页 |
3.5.1 方法的选择 | 第40-41页 |
3.5.2 网格尺寸 | 第41页 |
3.5.3 湍流模型 | 第41-42页 |
3.5.4 计算验证 | 第42-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材料属性对螺旋桨水动力性能的影响 | 第49-67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不同材料螺旋桨数值计算 | 第49-61页 |
4.2.1 不同材料螺旋桨的桨叶变形 | 第50-53页 |
4.2.2 不同材料螺旋桨的水动力性能 | 第53-54页 |
4.2.3 不同材料螺旋桨的桨叶等效应力 | 第54-56页 |
4.2.4 不同材料螺旋桨的尾流场 | 第56-61页 |
4.3 主要材料参数对螺旋桨的影响 | 第61-65页 |
4.3.1 杨氏模量对螺旋桨的影响 | 第62-63页 |
4.3.2 泊松比对螺旋桨的影响 | 第63-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复合材料螺旋桨设计 | 第67-75页 |
5.1 引言 | 第67页 |
5.2 复合材料螺旋桨结构模型 | 第67-69页 |
5.2.1 正交各向异性材料 | 第67-68页 |
5.2.2 复合材料铺层方向 | 第68页 |
5.2.3 复合材料铺层顺序 | 第68-69页 |
5.3 铺层变化对复合材料螺旋桨水动力性能的影响 | 第69-73页 |
5.3.1 单材单向铺层 | 第69-70页 |
5.3.2 单材交叉铺层 | 第70-72页 |
5.3.3 双材交叉铺层 | 第72-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