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第一章 白斑综合征研究进展 | 第11-26页 |
1 对虾白斑综合征简介 | 第11-13页 |
·临床症状病理变化 | 第11页 |
·易感动物 | 第11-12页 |
·传播途径及传播机制 | 第12页 |
·WSSV的致病机理 | 第12-13页 |
2 白斑综合征病毒 | 第13-26页 |
·分类与命名 | 第13页 |
·病毒分子形态结构及理化特性 | 第13页 |
·主要检测技术 | 第13-16页 |
·电镜观察 | 第13-14页 |
·PCR检测技术 | 第14页 |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 第14页 |
·免疫血清学检测技术 | 第14-15页 |
·核酸探针检测 | 第15页 |
·生化检测 | 第15页 |
·DNA微阵列 | 第15-16页 |
·基因组特征 | 第16页 |
·致病相关蛋白基因 | 第16-20页 |
·囊膜蛋白基因 | 第16-17页 |
·核衣壳蛋白基因 | 第17-18页 |
·病毒复制关键酶基因 | 第18-19页 |
·其它基因 | 第19-20页 |
·基因组易变区 | 第20-23页 |
·ORF23/24 | 第20-21页 |
·ORF14/15 | 第21页 |
·可能的转座酶基因(transposase) | 第21页 |
·同源重复区(homologous regions, hrs) | 第21-22页 |
·VNTR | 第22-23页 |
·单核苷酸突变 | 第23页 |
·WSSV的复制 | 第23-24页 |
·WSSV分子致病机制 | 第24-26页 |
·WSSV囊膜蛋白及其受体的相互作用 | 第24页 |
·非结构蛋白在WSSV侵染中的作用 | 第24-25页 |
·WSSV的转录翻译机制 | 第25页 |
·WSSV的潜伏机制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1页 |
第二篇 试验部分 | 第31-75页 |
第二章 江苏地区白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 | 第31-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虾样采集及编号 | 第31页 |
·白斑综合征病毒阳性虾样 | 第31页 |
·主要试剂和酶 | 第31-3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2页 |
·虾样的处理 | 第32页 |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DNA的提取 | 第32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32页 |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PCR扩增 | 第32-33页 |
·PCR产物的鉴定,回收和纯化 | 第33页 |
·PCR产物的T/A连接 | 第33-34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34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4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热激法) | 第34页 |
·阳性克隆的PCR鉴定 | 第34页 |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检测基因的序列测定 | 第34页 |
2 结果 | 第34-39页 |
·阳性样PCR检测结果 | 第34-35页 |
·虾样采集情况及检测结果统计 | 第35-39页 |
3 讨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第三章 江苏地区白斑综合征病毒致病相关蛋白基因序列差异比较 | 第43-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4页 |
·对虾白斑病毒综合征病毒分离株 | 第44页 |
·白斑综合征病毒致病相关蛋白基因选取 | 第44页 |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DNA的提取 | 第44页 |
·引物设计 | 第44页 |
·PCR扩增体系及条件 | 第44-45页 |
·PCR产物的鉴定,回收和纯化 | 第45页 |
·PCR产物的T/A连接 | 第45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45-46页 |
·阳性克隆的PCR鉴定 | 第46页 |
·虾白斑综合征病毒致病相关蛋白基因的序列测定 | 第46页 |
·测序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2 结果 | 第47-63页 |
·vp19 | 第47-51页 |
·VP24 | 第51-57页 |
·VP28 | 第57-63页 |
·VP35 | 第63页 |
3 讨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第四章 白斑综合征病毒易变区的序列比较 | 第67-75页 |
1 材料 | 第67-68页 |
·毒株来源 | 第67页 |
·主要试剂 | 第67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7-68页 |
2 方法 | 第68-69页 |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DNA的提取 | 第68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68页 |
·分离株的PCR扩增体系和条件 | 第68页 |
·PCR产物的鉴定、回收、纯化 | 第68页 |
·PCR产物的T/A连接 | 第68-69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69页 |
·阳性克隆的PCR鉴定 | 第69页 |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易变区基因的序列测定 | 第69页 |
·测序结果分析 | 第69页 |
3 结果 | 第69-71页 |
·各分离株易变区PCR结果 | 第69-70页 |
·易变区核苷酸序列比较分析 | 第70-71页 |
·进化关系分析结果 | 第71页 |
4 讨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全文总结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