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导论 | 第16-45页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价值 | 第18-27页 |
二、女性教育与审美价值取向等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 第27-42页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42-45页 |
第一章 教育、生存与审美 | 第45-63页 |
第一节 女性教育与生存 | 第46-54页 |
一、女性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是一场“复演” | 第46-50页 |
二、自由教育是一场建构主义的自我审美教育 | 第50-54页 |
第二节 女性审美与女性教育及生存问题的关联 | 第54-63页 |
一、主客体的变迁折射出女性教育及生存问题 | 第54-56页 |
二、自主意识是女性审美主体意识的强势回归 | 第56-63页 |
第二章 中国古代女性教育及审美变迁 | 第63-93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女性教材 | 第64-69页 |
一、以刘向的《列女传》为代表的纪传行实类 | 第64-65页 |
二、以班昭的《女诫》为代表的阐明义理类 | 第65-67页 |
三、以吕坤《闺范》为代表的论传综合类 | 第67页 |
四、以《女论语》为代表的仪则规范类 | 第67-69页 |
第二节“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妇女审美观的标志 | 第69-90页 |
—、妇德 | 第70-82页 |
二、妇言 | 第82-84页 |
三、妇容 | 第84-88页 |
四、妇功 | 第88-90页 |
第三节“四德”与“女子无才便是德”之间存在悻论 | 第90-93页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女性教育与审美 | 第93-118页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女性教育的特点 | 第94-97页 |
第二节 清末民初女性教材的意义 | 第97-104页 |
一、使女子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使命感 | 第99-100页 |
二、使女子开阔眼界,接受新知识概念思维 | 第100-101页 |
三、培养女子德性,修身明理继承传统美德 | 第101-102页 |
四、培养谋生技能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 第102-104页 |
第三节 女性自主意识的苏醒及自由教育的兴起 | 第104-112页 |
一、女性自主意识开始觉醒 | 第104-107页 |
二、自由教育在五四时期得到发展 | 第107-110页 |
三、知识女性的勇气与彷徨 | 第110-111页 |
四、“良妻贤母”审美观的逆输入 | 第111-112页 |
第四节 林徽因——中国女性教育的成功范式 | 第112-118页 |
一、林的一生符合社会对中国女性的价值审美 | 第113-116页 |
二、林的成功离不开其他人很难企及的优越的教育条件 | 第116-118页 |
第四章 现当代女性教育与审美 | 第118-135页 |
第一节 社会与教育界剧烈动荡冲击了审美观 | 第119-122页 |
一、革命时期的女性教育 | 第119-121页 |
二、特殊年代里的“铁姑娘” | 第121-122页 |
第二节 当代社会女性审美多元化与女子教育的缺失 | 第122-135页 |
一、当代社会的女性审美呈现多元化倾向 | 第122-130页 |
二、当代女性教育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 第130-135页 |
第五章 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方向 | 第135-152页 |
第一节 女校的回归重新调整当代女性审美 | 第135-138页 |
一、赖以生存的职业技能 | 第136-137页 |
二、贤妻良母的道德礼仪 | 第137-138页 |
三、个性自由的自主意识 | 第138页 |
第二节 大学的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的主要载体 | 第138-144页 |
一、通识教育是传统人文自由教育的重要阵地 | 第139-141页 |
二、大学应提供给青年女性更高的视域 | 第141-144页 |
第三节 文化女性主义和美的指向是中国女性教育的未来指向 | 第144-152页 |
一、文化女性主义终成为女性审美不可忽视的部分 | 第144-147页 |
二、美的指向是女性教育的永恒主题 | 第147-152页 |
结语 | 第152-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0页 |
后记 | 第160-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