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7-53页 |
一、选题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 第17-2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 第22-50页 |
三、本文思路、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50-53页 |
第一章 近代公债知识的引介、传播与华资银行早期公债经营 | 第53-131页 |
一、“公债”新知的引介与传播 | 第53-82页 |
(一) 近代以前“公债”涵义及其存在形态 | 第53-58页 |
(二) 清末西学中“公债”概念的输入与对接 | 第58-82页 |
二、清末民国政商界对公债与金融关系的认知与实践 | 第82-111页 |
(一) 早期洋务派倡导“国际金融市场举债观” | 第83-87页 |
(二) 盛宣怀等谋划建立国内公债经理机构 | 第87-92页 |
(三) 民国时期新式银行家公债经营理念 | 第92-111页 |
三、晚清国内公债的肇始与华资银行早期公债经营 | 第111-131页 |
(一) 晚清政府外债与外资银行业在华的发展 | 第111-119页 |
(二) 清末民初华资银行的建立与公债经营的初步展开 | 第119-131页 |
第二章 近代银行业经营政府公债的实践 | 第131-212页 |
一、近代银行经营政府公债的环境 | 第131-162页 |
(一) 国家公债制度安排以及政策环境 | 第131-147页 |
(二) 近代公债市场的发展及交易网络的构建 | 第147-162页 |
二、民国前期政府公债发行及银行业承购(1912-1937) | 第162-196页 |
(一) 北京政府公债发行与银行业承购 | 第162-185页 |
(二) 南京国民政府公债发行与银行业承购 | 第185-196页 |
三、近代华资银行业经营公债对国家财政、金融的影响 | 第196-212页 |
(一) 扩大了国家财政募债方式及其募债范围 | 第197-199页 |
(二) 促进近代国家财政信用的构建与演进 | 第199-201页 |
(三) 推进华商证券市场发展及其制度演进 | 第201-212页 |
第三章 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的效应与业务制度的扩展 | 第212-274页 |
一、近代政府公债与银行业发展效应的计量实证分析 | 第212-225页 |
(一) 近代华资银行业数量与资力概况 | 第218-222页 |
(二) 基于公债与银行关系的回归分析及历史解释 | 第222-225页 |
二、政治、市场与行业利益复合型博弈: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的效应分析 | 第225-238页 |
(一) 丰富银行业务范围与扩大获利渠道 | 第226-229页 |
(二) 行业利益与政治的互动与博弈:以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公债运行为中心 | 第229-238页 |
三、经营公债与近代银行业务制度的扩展 | 第238-274页 |
(一) 公债与近代银行发钞、领券制度 | 第238-258页 |
(二) 公债与近代商业银行抵押放款制度 | 第258-265页 |
(三) 公债与近代商业银行储蓄、公债贴现制度 | 第265-274页 |
第四章 近代中央银行与政府公债经营及其影响 | 第274-305页 |
一、近代中央银行的建立与政府公债的关系 | 第275-280页 |
二、近代中央银行与政府公债的经营 | 第280-297页 |
(一) 中央银行获得授权经理政府公债 | 第280-286页 |
(二) 中央银行参与买卖政府公债 | 第286-292页 |
(三) 中央银行参与公债的保管、调换以及还本付息 | 第292-297页 |
三、近代中央银行经营公债的影响分析 | 第297-305页 |
第五章 近代银行业对公债风险的规避与内控制度初步构建 | 第305-369页 |
一、近代银行业对经营公债风险的认识 | 第305-319页 |
(一) 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风险的计量分析 | 第305-312页 |
(二) 对公债风险认识与研究的不断深入 | 第312-319页 |
二、近代银行业对经营公债风险的规避 | 第319-356页 |
(一) 调整投资方向,分散公债风险 | 第319-333页 |
(二) 反对借新债还旧债,协商公债承销 | 第333-338页 |
(三) 谋求政府信用承诺与保证,筹划公债基金的建立及稳固 | 第338-356页 |
三、多层组织网络的搭建与风险控制制度设计 | 第356-369页 |
(一) 银行同业协同经营公债,组织规避风险的联合 | 第356-363页 |
(二) 搭建银政共管公债基金管理制度 | 第363-369页 |
第六章 近代银行业与政府公债整理及制度演进 | 第369-492页 |
一、近代政府三次公债整理与银行业的互动 | 第369-393页 |
(一) 近代华资银行业与北京政府公债整理 | 第369-376页 |
(二) 银行业与南京国民政府两次公债整理 | 第376-393页 |
二、近代银行业同业组织与政府公债整理:以上海银行公会为中心 | 第393-416页 |
(一) 积极谋划、参与三次公债整理 | 第394-404页 |
(二) 多方谋求整理公债基金稳固 | 第404-410页 |
(三) 搭建各界与行业公债整理互信渠道 | 第410-416页 |
三、经营公债与近代国家财政、金融信用制度的演进 | 第416-492页 |
(一) 银行业与近代政府公债法制建设 | 第416-426页 |
(二) 银行业与近代政府公债基金管理制度的演进 | 第426-444页 |
(三) 近代国家与民间债权共同体的构建 | 第444-492页 |
结语 | 第492-501页 |
一、近代政府公债与银行业变迁的历史性审视 | 第492-494页 |
二、国家信用、债信秩序与制度变迁 | 第494-501页 |
附表 | 第501-513页 |
参考文献 | 第513-530页 |
后记 | 第530-5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