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 第8-10页 |
一、新课标呼唤情感教育 | 第8-9页 |
二、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爱情教育 | 第9页 |
三、现代社会传媒内容良莠不齐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0-18页 |
一、语文爱情题材教学概述 | 第10-13页 |
二、高中语文主题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13-14页 |
三、高中语文爱情题材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14-15页 |
四、改进高中语文爱情题材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 第15-17页 |
五、高中语文爱情题材课文课例教学预设 | 第17-18页 |
六、研究已具备的条件 | 第18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 第18-20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0页 |
第四节 研究意义及使用理论 | 第20-22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二、使用理论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语文爱情题材作品教学概述 | 第22-35页 |
第一节 爱情的内涵及特征 | 第22-27页 |
一、爱情的内涵 | 第22-25页 |
二、爱情的特征 | 第25-27页 |
第二节 高中语文爱情题材作品教学的界定及作品选文情况分析 | 第27-35页 |
一、高中语文爱情题材作品教学的界定 | 第27-29页 |
二、高中语文爱情题材作品选文情况分析 | 第29-31页 |
三、爱情题材作品教学的功能 | 第31-35页 |
第三章 高中语文爱情题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35-46页 |
第一节 关于青少年对爱情认识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第35-39页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第35-36页 |
二、调查问卷分析 | 第36-39页 |
第二节 高中语文爱情题材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39-42页 |
一、教学观念陈旧 | 第39-41页 |
二、教学方式过于功利 | 第41-42页 |
第三节 高中语文爱情题材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42-46页 |
一、课内教材体例缺乏系统性 | 第42-44页 |
二、课外影响适得其反 | 第44-46页 |
第四章 高中语文爱情题材作品教学的现实意义 | 第46-57页 |
第一节 爱情题材作品教学能有效落实爱情教育 | 第46-48页 |
一、部分高中生消极应对爱情挫折 | 第46-47页 |
二、高中生喜欢爱情文学 | 第47页 |
三、高中生尚不能区分爱情文学的优劣 | 第47-48页 |
第二节 爱情题材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语文教学的使命 | 第48-52页 |
一、新课标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情怀 | 第48-50页 |
二、语文教学的主体与客体富有情感性 | 第50-51页 |
三、语文教学方式重陶冶感染 | 第51-52页 |
第三节 爱情题材作品教学能健人格和发挥语文学科的审美性 | 第52-55页 |
一、青少年人格健全需依赖爱情题材作品的学习 | 第52-54页 |
二、语文学科能在爱情教育中释放审美力量 | 第54-55页 |
第四节 爱情题材教学能规避社会传媒内容中的消极因素 | 第55-57页 |
一、青少年冒然对未挑选的知识采取“拿来主义”存在风险 | 第55页 |
二、有效的语文爱情题材教学能提高青少年的眼力 | 第55-57页 |
第五章 高中语文爱情题材作品教学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 第57-74页 |
第一节 创设民主氛围,更新教学观念 | 第57-64页 |
一、创设民主氛围 | 第57-60页 |
二、更新教学观念 | 第60-64页 |
第二节 感知赏析课文,品味作品的内涵与魅力 | 第64-66页 |
一、让学生自主学习,概括内容和大意 | 第64-65页 |
二、带学生诵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 第65-66页 |
三、给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时间和平台 | 第66页 |
第三节 开列主题书单,泛读国内外优秀作品 | 第66-70页 |
一、规范课外选读标准,开列主题书单 | 第67-68页 |
二、加强课外阅读方法指导,泛读国内外优秀作品 | 第68-70页 |
第四节 围绕爱情主题,开展具体教育 | 第70-74页 |
一、对爱情题材课文进行整合,集中教学 | 第70-71页 |
二、在课后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思想健康的影视作品 | 第71页 |
三、组织学生仿写爱情题材作品 | 第71-72页 |
四、将爱情题材作品的教学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 | 第72页 |
五、多给学生传授幸福爱情的事例,赋予他们爱情的信心与品质 | 第72-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附录 | 第78-82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