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1-12页 |
1.5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2-14页 |
第2章 本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2.1 相关理论模型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2.1.1 TRA(理性行为理论) | 第14页 |
2.1.2 TPB(计划行为理论) | 第14-15页 |
2.1.3 TAM(技术接受模型) | 第15页 |
2.1.4 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 | 第15-16页 |
2.1.5 UTAUT(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模型) | 第16-18页 |
2.2 教师信息技术接受度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2.2.1 国外教师信息技术接受度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2.2.2 国内教师信息技术接受度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第3章 师范生信息技术接受过程分析及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第20-27页 |
3.1 个体信息技术接受和使用过程分析 | 第20页 |
3.2 师范生信息技术接受度影响因素模型建构 | 第20-21页 |
3.3 变量定义及研究假设 | 第21-27页 |
3.3.1 外部变量 | 第21-23页 |
3.3.2 结果变量 | 第23-24页 |
3.3.3 调节变量 | 第24-27页 |
第4章 师范生信息技术接受度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27-37页 |
4.1 问卷设计过程 | 第27页 |
4.2 问卷主要的内容 | 第27页 |
4.3 问卷前测与信效度分析 | 第27-32页 |
4.3.1 项目分析 | 第28页 |
4.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28-32页 |
4.3.3 信度分析 | 第32页 |
4.4 问卷正式实施与数据分析 | 第32-37页 |
4.4.1 问卷发放 | 第32-33页 |
4.4.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4.4.3 信效度分析 | 第34-35页 |
4.4.4 核心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35-37页 |
第5章 师范生信息技术接受度影响因素模型检验与分析 | 第37-58页 |
5.1 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 第37页 |
5.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37-40页 |
5.3 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与分析 | 第40-44页 |
5.3.1 结构方程模型适配度分析 | 第40-41页 |
5.3.2 结构方程模型修正 | 第41-44页 |
5.4 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结果检验 | 第44-58页 |
5.4.1 路径分析 | 第44-45页 |
5.4.2 中介效应分析 | 第45-46页 |
5.4.3 中介效应检验 | 第46-48页 |
5.4.4 多群组分析 | 第48-56页 |
5.4.5 验证结果 | 第56-58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58-6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8-61页 |
6.1.1 绩效期望与行为意向 | 第58页 |
6.1.2 努力期望与行为意向 | 第58-59页 |
6.1.3 社群影响与行为意向 | 第59页 |
6.1.4 便利条件与行为意向 | 第59-60页 |
6.1.5 个人创新与行为意向 | 第60页 |
6.1.6 性别与各变量 | 第60页 |
6.1.7 教育程度与各变量 | 第60-61页 |
6.1.8 学科类型与各变量 | 第61页 |
6.1.9 精通程度与各变量 | 第61页 |
6.2 相关建议 | 第61-66页 |
6.2.1 丰富信息技术功能,有针对性引进信息技术 | 第62页 |
6.2.2 增设信息技术课程,聚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 第62-64页 |
6.2.3 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充实信息技术资源 | 第64页 |
6.2.4 聚焦信息技术个性化功能的开发,加强师范生创新性教育 | 第64-66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7.1 创新点 | 第66页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7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