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Summary | 第4页 |
序言 | 第8-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一) 中学生在新课改中的新要求 | 第8页 |
(二) 中学生缺乏抽象艺术鉴赏和创作能力 | 第8页 |
(二) 中学美术教育中对抽象艺术的作用关注不够 | 第8-9页 |
二、抽象艺术的概念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 抽象艺术中的绘画 | 第10-11页 |
(二) 抽象艺术中的中国传统艺术 | 第11-12页 |
(三) 抽象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 第12-14页 |
1 抽象艺术欣赏 | 第12-13页 |
2 抽象绘画教学 | 第13-14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理论研究法 | 第14页 |
2、调查研究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抽象艺术的起源 | 第15-21页 |
一、抽象艺术的概念 | 第15页 |
(一). 抽象艺术的内涵 | 第15页 |
(二). 抽象艺术的理论体系和建构 | 第15页 |
二、抽象艺术的发展 | 第15-16页 |
三、抽象艺术美的表现形式 | 第16-17页 |
(一) 形式与与色彩 | 第16-17页 |
(二) 构图与笔触 | 第17页 |
(三) 材料与机理 | 第17页 |
(四) 空间与透视 | 第17页 |
(五) 光影与运动 | 第17页 |
四、抽象艺术的分类及代表人物 | 第17-19页 |
(一) 热抽象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理论及表达形式 | 第17-18页 |
(二) 冷抽象蒙德里安抽象艺术理论及表达形式 | 第18-19页 |
五、抽象艺术对二战后欧洲的影响 | 第19-21页 |
(一) 二战后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 第19页 |
(二) 欧洲抽象艺术的发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绘画创作中的抽象艺术 | 第21-25页 |
一、抽象艺术的审美价值 | 第21-22页 |
(一) 抽象艺术欣赏是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途径 | 第21页 |
(二) 抽象艺术欣赏可以陶冶情操,激发人们美好的情感 | 第21-22页 |
(二) 抽象艺术可以培养审美的眼睛,提高人们的想象力 | 第22页 |
(四) 抽象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吸引不同层次的人们欣赏 | 第22页 |
二、西方艺术中抽象欣赏 | 第22-23页 |
三、中国艺术中抽象欣赏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抽象艺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 第25-30页 |
一、中学生思维的特点 | 第25页 |
二、教师教学思维的特点 | 第25-26页 |
三、教师教育思维的实践意义 | 第26-30页 |
(一).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 第27页 |
(二).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 第27页 |
(三). 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创造力 | 第27-28页 |
(四). 培养学生想力,引申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云 | 第28页 |
(五). 培养学生考虚问题辩证思维的能力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抽象艺术在当前中学术教育普遍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5页 |
一、教师的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一). 循规蹈矩,不能因材施教 | 第30页 |
(二). 错误解读抽象艺术 | 第30-31页 |
(三). 轻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 第31页 |
(四). 教学设计存在问题 | 第31-32页 |
(五). 教学过程中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32页 |
二、学生的学习 | 第32-35页 |
(一). 中学生受中国教育模式的影响 | 第32-33页 |
(二). 中学生正处于思维过渡期,对抽象艺术认识不足 | 第33页 |
(三). 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不足,缺乏兴趣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 第35-38页 |
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 第35页 |
二、提高对美术教育的重视 | 第35-36页 |
三、教学设计要灵活性 | 第36页 |
四、要正确理解教学主体 | 第36-37页 |
五、打破审美定式,融合多元文化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附录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