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1.1.1 教育信息化发展步入融合创新阶段 | 第11-13页 |
1.1.2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影响日益凸显 | 第13-14页 |
1.1.3 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成为国家教育发展新战略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2 信息化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影响因素研究 | 第27-41页 |
2.1 信息化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外部影响因素 | 第27-34页 |
2.1.1 历史因素 | 第28-30页 |
2.1.2 文化因素 | 第30-32页 |
2.1.3 经济因素 | 第32-33页 |
2.1.4 社会制度因素 | 第33-34页 |
2.2 信息化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内部影响因素 | 第34-41页 |
2.2.1 政策规划 | 第35-37页 |
2.2.2 教育系统构成要素 | 第37-41页 |
3 调研苏州市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方案设计 | 第41-55页 |
3.1 调研可行性分析 | 第42-48页 |
3.1.1 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 第42-45页 |
3.1.2 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 | 第45-47页 |
3.1.3 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 | 第47-48页 |
3.2 调研基本原则 | 第48-49页 |
3.2.1 目标聚焦原则 | 第48-49页 |
3.2.2 实事求是原则 | 第49页 |
3.2.3 开放反思原则 | 第49页 |
3.3 调研方案的设计 | 第49-53页 |
3.3.1 确定调研对象 | 第50-51页 |
3.3.2 选择调研方法 | 第51-52页 |
3.3.3 制定调研提纲 | 第52-53页 |
3.4 调研实施过程 | 第53-55页 |
4 苏州市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实践研究 | 第55-81页 |
4.1 苏州市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现状 | 第55-66页 |
4.1.1 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 | 第55-59页 |
4.1.2 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发展现状 | 第59-62页 |
4.1.3 教育现代化发展几大相关问题 | 第62-66页 |
4.2 苏州市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实践探索 | 第66-75页 |
4.2.1“三通三促”工程建设 | 第66-69页 |
4.2.2 教育E卡通建设 | 第69-70页 |
4.2.3 智慧校园建设 | 第70-72页 |
4.2.4 未来教室建设 | 第72-73页 |
4.2.5 数字教师和创新团队建设 | 第73-75页 |
4.3 苏州市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 | 第75-81页 |
4.3.1 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理念 | 第75-77页 |
4.3.2 立体架构与区域推动 | 第77-79页 |
4.3.3 典型探索与整体提升 | 第79-81页 |
5 苏州市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经验研究 | 第81-93页 |
5.1 政府统筹 | 第81-84页 |
5.2 多方协同 | 第84-87页 |
5.3 主动担当 | 第87-89页 |
5.4 以人为本 | 第89-90页 |
5.5 应用驱动 | 第90-93页 |
6 信息化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的优化发展之路 | 第93-103页 |
6.1 人的现代化实现之路 | 第93-95页 |
6.2 教育现代化体系架构优化 | 第95-103页 |
6.2.1 优化学习空间 | 第95-96页 |
6.2.2 优化校园形态 | 第96-97页 |
6.2.3 优化资源形态 | 第97-98页 |
6.2.4 优化体制机制 | 第98-100页 |
6.2.5 优化教育与管理队伍 | 第100-103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03-107页 |
7.1 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103-104页 |
7.2 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04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04-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3页 |
附录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作者简历 | 第115-11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