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1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1.1.1 校园暴力的不断增多 | 第9页 |
1.1.2 高职生群体具有其特殊性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2.1 攻击性行为研究概述 | 第11-15页 |
2.1.1 定义 | 第11页 |
2.1.2 理论基础 | 第11-13页 |
2.1.2.1 本能论的解释 | 第11-12页 |
2.1.2.2 挫折-攻击学说 | 第12页 |
2.1.2.3 社会学习理论 | 第12页 |
2.1.2.4 信息加工理论 | 第12-13页 |
2.1.3 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2.1.3.1 攻击性行为的内部原因 | 第13-14页 |
2.1.3.2 攻击性行为的外部原因 | 第14页 |
2.1.4 对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研究 | 第14-15页 |
2.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5页 |
2.3 研究流程 | 第15-17页 |
3 五年制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问卷的修订 | 第17-20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3.3 统计处理 | 第17-18页 |
3.4 结果 | 第18-20页 |
3.4.1 项目鉴别力分析 | 第18页 |
3.4.2 因素分析 | 第18-19页 |
3.4.3 信度检验 | 第19-20页 |
4 五年制高职生攻击性行为现状研究 | 第20-28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4.2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4.3 研究工具 | 第20-21页 |
4.4 结果及分析 | 第21-28页 |
4.4.1 某高职院校学生攻击性行为现状 | 第21页 |
4.4.2 某高职院校学生攻击性行为人口学变量分析 | 第21-28页 |
4.4.2.1 校园攻击性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 第21-22页 |
4.4.2.2 校园攻击性行为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 第22-24页 |
4.4.2.3 校园攻击性行为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比较 | 第24-25页 |
4.4.2.4 校园攻击性行为在专业分科上的差异比较 | 第25-26页 |
4.4.2.5 校园攻击性行为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 | 第26-28页 |
5 大五人格与五年制高职生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 | 第28-31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5.2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5.3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5.4 结果及分析 | 第29-31页 |
5.4.1 大五人格各因素与高职生校园攻击行为各维度之间的关系 | 第29页 |
5.4.2 大五人格各因素与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回归分析 | 第29-31页 |
6 五年制高职生攻击性行为干预研究 | 第31-35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6.2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6.3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6.4 研究工具 | 第31-33页 |
6.4.1 测量工具 | 第31页 |
6.4.2 团体辅导方案 | 第31-33页 |
6.5 研究程序 | 第33-34页 |
6.5.1 团辅准备 | 第33页 |
6.5.2 团辅实施 | 第33-34页 |
6.5.3 成员后测 | 第34页 |
6.6 团体辅导成效分析 | 第34-35页 |
7 讨论 | 第35-44页 |
7.1 修订《Buss-Perry攻击性行为量表》的问卷结构 | 第35页 |
7.2 某高职院校学生校园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人口学变量分析 | 第35-38页 |
7.2.1 某高职院校五年制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总体现状 | 第36页 |
7.2.2 性别对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 第36-37页 |
7.2.3 年级对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 第37页 |
7.2.4 家庭所在地对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 第37-38页 |
7.2.5 专业分科对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 第38页 |
7.2.6 是否独生子女对高职生校园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 第38页 |
7.3 大五人格与五年制高职生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分析 | 第38-39页 |
7.4 五年制高职生攻击性行为干预研究 | 第39页 |
7.6 教育建议 | 第39-44页 |
7.6.1 关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 第39-41页 |
7.6.2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 第41-42页 |
7.6.3 指导学生优化人格特征 | 第42-44页 |
8 总结 | 第44-46页 |
8.1 结论 | 第44页 |
8.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4页 |
8.2.1 在研究对象上 | 第44页 |
8.2.2 在研究内容上 | 第44页 |
8.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4-46页 |
8.3.1 被试的选择 | 第44页 |
8.3.2 研究方法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