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一) 国际对融合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关注 | 第10-11页 |
(二) 国内随班就读现状的需求 | 第11-12页 |
(三) 国内相关实证研究的缺乏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第14-38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一) 概念的界定 | 第14-16页 |
1. 融合教育 | 第14-15页 |
2. 教学调整 | 第15页 |
3. 学业参与 | 第15-16页 |
(二) 融合教育课程与教学调整的研究述评 | 第16-24页 |
1. 融合教育课程的调整 | 第16-21页 |
2. 融合教育教学的调整 | 第21-24页 |
(三) 融合教育对特殊需要学生学业影响的实证研究述评 | 第24-27页 |
1. 积极及中性的影响 | 第24-26页 |
2. 消极影响 | 第26-27页 |
二、本研究的总体构思 | 第27-38页 |
(一) 研究问题 | 第27页 |
(二) 研究对象 | 第27-31页 |
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27页 |
2. 研究对象的介绍 | 第27-29页 |
3. 实验学校已开展的教学调整情况分析 | 第29-31页 |
(三) 研究框架与程序 | 第31-33页 |
1. 研究框架 | 第31-32页 |
2. 研究程序 | 第32页 |
3. 目标行为的操作性定义 | 第32-33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五) 研究工具 | 第34-35页 |
(六) 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 | 第35-38页 |
1. 行为的观察记录 | 第35页 |
2. 视觉分析与C统计 | 第35-36页 |
3. 社会效度 | 第36页 |
4. 观察者一致性 | 第36-38页 |
第三章、实验一:教学目标及内容的调整 | 第38-57页 |
一、实验设计 | 第38-39页 |
二、教学目标及内容的调整步骤 | 第39-46页 |
三、调整效果与分析 | 第46-57页 |
(一) 视觉分析与C统计的分析与讨论 | 第46-52页 |
(二) 社会效度的分析与讨论 | 第52-57页 |
第四章、实验二:教学材料的调整 | 第57-75页 |
一、实验设计 | 第57-58页 |
二、教学材料的调整步骤 | 第58-64页 |
三、调整效果与分析 | 第64-75页 |
(一) 视觉分析与C统计的分析与讨论 | 第64-70页 |
(二) 社会效度的分析与讨论 | 第70-75页 |
第五章、实验三: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的调整 | 第75-91页 |
一、实验设计 | 第75-76页 |
二、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的调整步骤 | 第76-80页 |
三、调整效果与分析 | 第80-91页 |
(一) 视觉分析与C统计的分析与讨论 | 第80-86页 |
(二) 社会效度的分析与讨论 | 第86-91页 |
第六章、实验四:整合的教学调整 | 第91-104页 |
一、实验设计 | 第91-92页 |
二、整合性教学调整的步骤 | 第92-94页 |
三、调整效果与分析 | 第94-104页 |
(一) 视觉分析与C统计的分析与讨论 | 第94-99页 |
(二) 社会效度的分析与讨论 | 第99-104页 |
第七章、讨论与建议 | 第104-112页 |
一、讨论 | 第104-108页 |
(一) 整合的教学调整是促进特殊需要学生课堂学业参与的关键 | 第104-105页 |
(二) 家长、同伴资源在教学调整中的有效利用率偏低 | 第105-106页 |
(三) 教学调整的材料投放应抓准时机 | 第106页 |
(四) 教学调整的深入实施面临矛盾境地 | 第106-108页 |
1. 普通教育教师自身的限制 | 第107页 |
2. 课程与教学的节奏及难度限制 | 第107页 |
3. 家校沟通的缺乏 | 第107页 |
4. 专业支持的困境 | 第107-108页 |
二、建议 | 第108-110页 |
(一) 建立健全的融合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 | 第108页 |
(二) 加强特殊教育专业培养 | 第108-109页 |
(三) 扩大融合教育资源投入 | 第109页 |
(四) 建立支持性资源网络 | 第109页 |
(五) 完善评估及管理制度 | 第109-110页 |
三、未来研究展望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附录A 普通小学随班就读教师教学调整的调查问卷 | 第115-117页 |
附录B 特殊需要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记录表 | 第117-121页 |
附录C 小学生学业情绪问卷(二年级以上) | 第121-123页 |
附录D 访谈提纲 | 第123页 |
附录E 目标行为观察记录表 | 第123-1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