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导论 | 第11-19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 体验式真人秀节目的启发 | 第11页 |
2. 网络时代对传统教学法的冲击 | 第11页 |
3. 自身教学实践经历的反思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 体验教学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2. 课堂管理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四)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 高职 | 第16页 |
2. 高职公共英语课 | 第16页 |
3. 体验教学 | 第16页 |
4. 课堂管理 | 第16-17页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二、高职公共英语课体验教学的理论探讨 | 第19-25页 |
(一) 高职公共英语课体验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1. 杜威教学理论 | 第19页 |
2. 成人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3. 有效教学理论 | 第20-21页 |
(二) 高职公共英语课的教学现状 | 第21页 |
1. 教学观尚未根本转变 | 第21页 |
2. 教学目的定位不准确 | 第21页 |
(三) 高职公共英语课体验教学的创设方式 | 第21-23页 |
1. 合作教学方式 | 第22页 |
2. 发现教学方式 | 第22页 |
3. 任务教学方式 | 第22-23页 |
(四) 高职公共英语课体验教学的课型设置概述 | 第23-25页 |
1. 课型设置 | 第23页 |
2. 课型设置依据 | 第23-25页 |
三、高职公共英语课体验教学中“分组”课的管理 | 第25-27页 |
(一) 高职公共英语课体验教学中“分组”课的实施依据 | 第25页 |
1. 有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 第25页 |
2. 有效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连接 | 第25页 |
(二) 高职公共英语课体验教学中“分组”课的设计思路 | 第25-26页 |
1. 分组原则 | 第25页 |
2. 组内分工 | 第25-26页 |
(三) 高职公共英语课体验教学中“分组”课的管理策略 | 第26-27页 |
1. 合理控制小组人数 | 第26页 |
2. 合理选择分组形式 | 第26-27页 |
四、高职公共英语课体验教学中“听说”课的管理 | 第27-30页 |
(一) 高职公共英语课体验教学中“听说”课的实施依据 | 第27页 |
1.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 第27页 |
2.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求知欲 | 第27页 |
(二) 高职公共英语课体验教学中“听说”课的设计思路 | 第27-28页 |
1. 教学素材的选择 | 第27页 |
2. 课堂导入 | 第27-28页 |
3. 组内练习及示范 | 第28页 |
4. 终极点评 | 第28页 |
(三) 高职公共英语课体验教学中“听说”课的管理策略 | 第28-30页 |
1. 教学时间的管理 | 第28-29页 |
2. 学生参与度的管理 | 第29-30页 |
五、高职公共英语课体验教学中“读写”课的管理 | 第30-33页 |
(一) 高职公共英语课体验教学中“读写”课的实施依据 | 第30页 |
1. 语言输入与输出要双管齐下 | 第30页 |
(二) 高职公共英语课体验教学中“读写”课的设计思路 | 第30-31页 |
1. 体验方式的确立 | 第30页 |
2. 体验任务的介绍 | 第30-31页 |
3. 组内练习及示范 | 第31页 |
4. 终极点评 | 第31页 |
(三) 高职公共英语课体验教学中“读写”课的管理策略 | 第31-33页 |
1. 教学时间的管理 | 第31页 |
2. 读写材料的筛选 | 第31-33页 |
六、高职公共英语体验教学中“分享”课的管理 | 第33-35页 |
(一) 高职公共英语课体验教学中“分享”课的设置依据 | 第33页 |
1. 对课程内容的巩固 | 第33页 |
2. 凤尾收场 | 第33页 |
(二) 高职公共英语课体验教学中“分享”课的设计思路 | 第33-34页 |
1. 课堂导入 | 第33页 |
2. 活动介绍 | 第33-34页 |
(三) 高职公共英语课体验教学中“分享”课的管理策略 | 第34-35页 |
1. 择优示范 | 第34页 |
2. 时间的管理 | 第34-35页 |
七、高职公共英语课体验教学的实践检验 | 第35-41页 |
(一)访谈内容设计和检验结果 | 第35-36页 |
(二) 问卷设计和调查结果 | 第36-38页 |
1. 调查问卷一数据分析 | 第36-37页 |
2. 调查问卷二数据分析 | 第37-38页 |
(三) 课堂观察设计和调查结果 | 第38-39页 |
(四) 教学实验设计和检验结果 | 第39-41页 |
结束语 | 第41-43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41页 |
(二)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41-43页 |
注释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附录 | 第45-48页 |
附录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