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0 绪论 | 第15-28页 |
0.1 选题的缘起 | 第15-17页 |
0.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0.2.1 理论意义 | 第17-18页 |
0.2.2 应用意义 | 第18页 |
0.3 理论和方法 | 第18-23页 |
0.3.1 理论依据 | 第18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0.3.3 本研究的具体研究步骤 | 第19-23页 |
0.4 研究内容 | 第23-28页 |
0.4.1 本研究的概念阐释 | 第23-25页 |
0.4.2 本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5-2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28-66页 |
1.1 话语分析(DA) | 第28-37页 |
1.1.1 什么是话语分析 | 第28-29页 |
1.1.2 话语分析产生的背景 | 第29-30页 |
1.1.3 话语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30-37页 |
1.2 会话分析(CA) | 第37-54页 |
1.2.1 会话分析学科的确立 | 第37-4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43-46页 |
1.2.3 国内研究评述 | 第46-53页 |
1.2.4 国内会话分析研究可拓展的领域 | 第53-54页 |
1.3 性别语言学相关研究 | 第54-66页 |
1.3.1 什么是性别语言 | 第54-55页 |
1.3.2 性别语言学国外研究评述 | 第55-60页 |
1.3.3 性别语言学国内研究评述 | 第60-64页 |
1.3.4 性别语言学可拓展的空间 | 第64-66页 |
2 会话的基本构成单位与性别建构 | 第66-108页 |
2.1 话轮界定标准、形式与性别建构 | 第66-86页 |
2.1.1 话轮的界定 | 第66-77页 |
2.1.2 多人会话的话轮构成 | 第77-82页 |
2.1.3 话轮构成中的性别差异与性别建构 | 第82-86页 |
2.2 反馈项目界定标准、形式与性别建构 | 第86-108页 |
2.2.1 反馈项目的界定 | 第87-93页 |
2.2.2 反馈项目与其他概念的区分 | 第93-98页 |
2.2.3 反馈项目的分类 | 第98-105页 |
2.2.4 反馈项目的性别差异与建构 | 第105-108页 |
3 汉语多人交谈的话轮转换规则 | 第108-120页 |
3.1 以往主要研究及存在的缺陷 | 第109-117页 |
3.1.1 Sacks等人的转换规则及缺陷 | 第109-110页 |
3.1.2 刘虹对Sacks等人的修正及缺陷 | 第110-111页 |
3.1.3 刘兴兵、廖美珍的修正及其依然存在的问题 | 第111-113页 |
3.1.4 以往的研究都未注意到的规则及原因 | 第113-117页 |
3.2 多人聊天的话轮转换规则及其解释力 | 第117-120页 |
4 多人会话中话轮的控制策略与性别建构 | 第120-162页 |
4.1 当前说话者对话轮的控制策略 | 第121-147页 |
4.1.1 话轮的指派手段 | 第121-139页 |
4.1.2 话轮的保持手段 | 第139-147页 |
4.2 当前听话者的话轮控制策略 | 第147-159页 |
4.2.1 话轮转换关联位置的判断 | 第147-156页 |
4.2.2 对话轮的索取 | 第156-159页 |
4.3 多人会话中话轮控制策略的性别建构 | 第159-162页 |
5 话轮转换规则的"偏常"状况与性别建构 | 第162-189页 |
5.1 打断 | 第163-177页 |
5.1.1 打断的界定 | 第163-166页 |
5.1.2 打断的类别 | 第166-169页 |
5.1.3 对打断的反应 | 第169-171页 |
5.1.4 打断与性别建构 | 第171-177页 |
5.2 话语共建 | 第177-183页 |
5.2.1 话语共建的定义 | 第178页 |
5.2.2 话语共建的种类 | 第178-181页 |
5.2.3 话语共建与性别建构 | 第181-183页 |
5.3 重叠 | 第183-188页 |
5.3.1 重叠的判断 | 第184-185页 |
5.3.2 引起重叠的原因和对重叠的修正 | 第185-187页 |
5.3.3 重叠与性别建构 | 第187-188页 |
5.4 小结 | 第188-189页 |
6 汉语多人会话中的修正序列与性别建构 | 第189-219页 |
6.1 修正研究综述 | 第189-191页 |
6.2 会话修正的几组重要概念 | 第191-196页 |
6.3 汉语多人会话中的修正 | 第196-215页 |
6.3.1 汉语多人会话中的特殊修正类别 | 第196-202页 |
6.3.2 汉语多人会话中修正的实施过程 | 第202-213页 |
6.3.3 汉语多人会话中的修正优先序列与汉语会话特征建构 | 第213-215页 |
6.4 汉语多人会话中的修正的性别差异与性别建构 | 第215-219页 |
6.4.1 汉语多人会话修正中性别差别 | 第215-216页 |
6.4.2 汉语多人会话修正中的性别建构 | 第216-219页 |
7 汉语多人会话中的结盟与性别建构 | 第219-238页 |
7.1 汉语中多人会话中实现结盟的方式 | 第219-228页 |
7.1.1 主动结盟的方式 | 第219-225页 |
7.1.2 邀请结盟的方式 | 第225-228页 |
7.2 汉语多人会话结盟的原因 | 第228-233页 |
7.3 多人会话中的结盟与性别建构 | 第233-238页 |
7.3.1 结盟方式和原因的性别差异 | 第233-236页 |
7.3.2 结盟差异与性别建构 | 第236-238页 |
8 结语 | 第238-242页 |
8.1 结论与讨论 | 第238-240页 |
8.2 余论 | 第240-242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281页 |
附录一: 选用电视谈话节目作为语料的合适性论证 | 第281-290页 |
附录二: 语料的转写规则 | 第290-293页 |
作者简历 | 第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