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 1.3 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 1.3.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1.3.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 1.3.3 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评价 | 第15-16页 |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 1.5 研究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17-20页 |
| 1.5.1 文献分析法 | 第17页 |
| 1.5.2 实证研究法 | 第17-20页 |
| 第2章 关怀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关怀的界定 | 第20-30页 |
| 2.1 关怀能力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20-27页 |
| 2.1.1 吉利根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 | 第20-22页 |
| 2.1.2 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 | 第22-25页 |
| 2.1.3 梅洛夫的关怀八元素理论 | 第25-27页 |
| 2.2 关怀的界定 | 第27-30页 |
| 2.2.1 关怀的内涵 | 第27页 |
| 2.2.2 关怀的甄别 | 第27-28页 |
| 2.2.3 关怀能力的内涵 | 第28-30页 |
| 第3章 大学生关怀能力现状调查 | 第30-44页 |
| 3.1 调查目的 | 第30页 |
| 3.2 调查信效度分析 | 第30页 |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0-36页 |
| 3.3.1 大学生CAI关怀能力得分水平等级分布情况 | 第31-32页 |
| 3.3.2 不同性别大学生关怀能力得分比较 | 第32-33页 |
| 3.3.3 不同年级大学生关怀能力得分比较 | 第33页 |
| 3.3.4 文科生与理科生关怀能力得分比较 | 第33页 |
| 3.3.5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关怀能力得分比较 | 第33-34页 |
| 3.3.6 班干部与非班干部关怀能力得分比较 | 第34页 |
| 3.3.7 有宗教信仰与无宗教信仰大学生关怀能力得分比较 | 第34-35页 |
| 3.3.8 不同家庭来源大学生关怀能力得分比较 | 第35页 |
| 3.3.9 大学生关怀能力相关性分析 | 第35-36页 |
| 3.4 大学生关怀能力不足现状成因分析 | 第36-44页 |
| 3.4.1 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 第36-37页 |
| 3.4.2 学校忽视关怀教育 | 第37-39页 |
| 3.4.3 家庭过于溺爱子女 | 第39-40页 |
| 3.4.4 个体受多因素制约 | 第40-44页 |
| 第4章 大学生关怀能力培养的反思与总结 | 第44-52页 |
| 4.1 开展关怀课程,培养关怀能力 | 第44-47页 |
| 4.2 加强师生对话,培养关怀型教师 | 第47-48页 |
| 4.3 树立典型榜样,引导学生学习 | 第48-49页 |
| 4.4 加强心理辅导,关怀学生需要 | 第49-50页 |
| 4.5 加强校园建设,营造关怀文化 | 第50-51页 |
| 4.6 打通实践渠道,加强关怀实践 | 第51-52页 |
| 结论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58-60页 |
| 附图 | 第60-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