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矿区化学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以七台河地区为例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一) 二十一世纪的发展需要高学历的人才 | 第12-13页 |
(二) 矿区学校的特殊性 | 第13页 |
(三) 新课标实施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13-14页 |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 第14-15页 |
(一) 调查教育现状,发现根本问题 | 第14页 |
(二) 针对性建议更有利于适应本市教育的发展 | 第14页 |
(三) 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 | 第14-15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四、研究对象 | 第17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一) 问卷调查法 | 第17-18页 |
(二) 辩证分析法 | 第18页 |
(三) 内容分析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一)矿区 | 第19页 |
(二)资源配置 | 第19页 |
(三)师资 | 第19页 |
(四)煤炭城市的界定 | 第19-20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一)教育公平理论 | 第20-21页 |
(二)资源分配理论 | 第21页 |
(三) STS教育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七台河矿区化学教育现状 | 第23-59页 |
一、七台河矿区教育理论化学现状 | 第24-48页 |
(一) 学生问卷 | 第24-42页 |
(二) 教师问卷 | 第42-48页 |
二、七台河矿区教育实验化学现状 | 第48-59页 |
(一) 学生问卷 | 第48-53页 |
(二) 教师问卷 | 第53-59页 |
第四章 七台河矿区化学教育现状分析 | 第59-64页 |
一、政府因素 | 第59-60页 |
二、学校因素 | 第60-61页 |
三、教师因素 | 第61-62页 |
四、学生因素 | 第62页 |
五、家庭因素 | 第62-64页 |
(一)家长不能把孩子摆在恰当的位置 | 第63页 |
(二)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 第63页 |
(三) 家庭环境制约课外学习 | 第63-64页 |
第五章 提高七台河矿区化学教育对策 | 第64-74页 |
一、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教育投入 | 第64-66页 |
(一)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 第64页 |
(二) 促进教育改革,为矿区现代化教育服务 | 第64-66页 |
(三) 增加学校办学经费,优化教学环境 | 第66页 |
(四) 加大政策落实,发展循环经济 | 第66页 |
二、加强学校管理,全面调高教学水平 | 第66-68页 |
(一) 抓学习培训,促进教育思想观念更新 | 第66-67页 |
(二) 充分发挥教学监督能力,强化教学管理 | 第67页 |
(三) 提高化学实验室的利用率 | 第67-68页 |
(四) 建立高效课堂,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 | 第68页 |
三、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 第68-72页 |
(一) 鼓励教师学习,提倡亲身实践 | 第68-69页 |
(二) 完善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 第69-70页 |
(三) 教师要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 | 第70-72页 |
四、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第72-74页 |
(一)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 第72页 |
(二) 健全教育评价制度 | 第72-7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74页 |
二、研究不足 | 第74页 |
三、研究展望 | 第74-76页 |
注释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