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综述 | 第13-24页 |
| 1 问题提出 | 第13-14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 ·实践意义 | 第15页 |
| 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随班就读学生 | 第15页 |
| ·识字成就测验 | 第15-16页 |
| ·项目反应理论 | 第16页 |
| 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 ·拼音文字学习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 ·现代汉字识字学习发展理论 | 第17-19页 |
| ·识字成就测验研究 | 第19-22页 |
| ·我国特殊儿童的识字成就评价研究 | 第22-24页 |
|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 第24-29页 |
| 1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 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24页 |
| ·测验调查法 | 第24-25页 |
| ·统计分析法 | 第25页 |
| 4 研究工具 | 第25-26页 |
| ·内容分析工具 | 第25页 |
| ·数据分析工具 | 第25页 |
| ·识字成就测验 | 第25-26页 |
| ·试题检核表 | 第26页 |
| 5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 6 研究流程 | 第26-29页 |
| ·文献研究 | 第26页 |
| ·编制测验 | 第26-27页 |
| ·预测验及试题调整 | 第27页 |
| ·正式施测 | 第27页 |
| ·统计分析 | 第27-28页 |
| ·案例报告 | 第28-29页 |
| 第三部分 小学随班就读识字成就测验的编制 | 第29-60页 |
| 1 《小学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识字成就测验》试卷设计 | 第29-34页 |
| ·考查维度及知识点 | 第29-32页 |
| ·测验用字 | 第32-33页 |
| ·测验题型 | 第33-34页 |
| 2 预测验情况分析 | 第34-40页 |
| ·信度 | 第35页 |
| ·效度 | 第35-38页 |
| ·项目分析 | 第38-40页 |
| 3 试题修改 | 第40-42页 |
| ·确定修改项目 | 第40-41页 |
| ·试题修改样例 | 第41-42页 |
| 4 正式施测情况分析 | 第42-53页 |
| ·经典测量理论分析 | 第43-49页 |
| ·项目反应理论分析 | 第49-53页 |
| 5 测验结果分析 | 第53-60页 |
| ·识字成就测验结果总体情况 | 第53-56页 |
| ·个案报告 | 第56-60页 |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60-70页 |
| 1 本测验卷试题的难度控制 | 第60-63页 |
| ·测验用字的筛选 | 第60-61页 |
| ·题型及选项用字的确定 | 第61-62页 |
| ·试题表述方式及句式结构 | 第62-63页 |
| 2 本测验的试题质量分析 | 第63-65页 |
| ·经典测量理论分析下的试题质量 | 第63-65页 |
| ·项目反应理论指导下的试题质量 | 第65页 |
| 3 本测验的信度分析 | 第65-66页 |
| 4 本测验的效度分析 | 第66页 |
| 5 本测验的应用探讨 | 第66-70页 |
| ·反馈识字程度 | 第67页 |
| ·指导教师的识字教学 | 第67-68页 |
| ·推动建立全面的学业支持 | 第68-70页 |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建议 | 第70-72页 |
| 1 结论 | 第70页 |
| 2 建议与反思 | 第70-72页 |
| ·建议 | 第70-71页 |
| ·反思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附录 | 第76-96页 |
| 附录一 试卷测验字 | 第76-84页 |
| 附录二 预测验结果细表 | 第84-85页 |
| 附录三 测验卷样题 | 第85-87页 |
| 附录四 专家评审检核表样例 | 第87-91页 |
| 附录五 正式施测细表 | 第91-96页 |
| 后记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