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4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与前景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0-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MVC 设计模式及其优点 | 第11页 |
·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14-27页 |
·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 | 第14-16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5页 |
·当前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宏观模型 | 第16-17页 |
·行人动力学模型 | 第17页 |
·空间交互/熵最大化模型 | 第17页 |
·微观模型 | 第17-22页 |
·基于物理力的行人行为模型 | 第17-18页 |
·基于社会力的行人行为模型 | 第18-20页 |
·格子气模型 | 第20-21页 |
·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1-22页 |
·多智能体模型 | 第22页 |
·行人仿真系统简介 | 第22-26页 |
·Legion | 第22-24页 |
·SimWalk | 第24-25页 |
·VISSIM 的行人微观仿真模块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地铁车站环境特点与人员特性分析 | 第27-36页 |
·地铁车站的环境特点 | 第27-31页 |
·结构复杂 | 第27-30页 |
·人员密度高 | 第30-31页 |
·行人物理特性 | 第31-32页 |
·人体尺寸 | 第31-32页 |
·灵活性 | 第32页 |
·行人交通特性 | 第32-35页 |
·行人交通基本参数 | 第32-33页 |
·行人速度 | 第33-34页 |
·流量、速度与密度之间的关系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地铁车站行人流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6-47页 |
·基于智能体的建模与仿真技术 | 第36-39页 |
·智能体(Agent)的概念 | 第36-38页 |
·模型框架与流程 | 第38-39页 |
·模型考虑的行人行为特点 | 第39-40页 |
·地铁车站环境 | 第40-42页 |
·空间离散化 | 第42-43页 |
·单元格尺寸的确定 | 第42-43页 |
·网格状态及属性定义 | 第43页 |
·时间离散化 | 第43页 |
·速度离散化 | 第43-44页 |
·邻域定义 | 第44页 |
·仿真平台 REPAST SIMPHONY 简介 | 第44-46页 |
·历史背景 | 第44-45页 |
·功能与结构 | 第45-46页 |
·使用 Repast Simphony 的建模流程 | 第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简单通道多速双向行人流仿真 | 第47-64页 |
·数据结构设计 | 第47-50页 |
·主要类的说明 | 第47-49页 |
·主要类的依赖关系 | 第49-50页 |
·图形化输入与输出功能 | 第50-59页 |
·参数设置 | 第51页 |
·场景建模操作 | 第51-52页 |
·行人控制 | 第52-56页 |
·行人统计 | 第56-57页 |
·数据输出与保存 | 第57-59页 |
·结果分析 | 第59-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地铁站台人群疏散仿真 | 第64-76页 |
·场景的模型化 | 第64-67页 |
·站台平面图 | 第64-65页 |
·网格的构造 | 第65-67页 |
·势能场生成算法 | 第67-69页 |
·算法的提出 | 第67页 |
·算法流程 | 第67-69页 |
·行人建模 | 第69-71页 |
·行人智能体类 PedAgent | 第69-70页 |
·行人统计类 PedJudge | 第70-71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1-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76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