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安型电子舌在食用油检测中的应用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9-39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9-2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29页 |
| ·食用油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 ·电子舌研究现状 | 第25-29页 |
| ·电子舌技术简介 | 第29-35页 |
| ·生物味觉 | 第29-32页 |
| ·人工味觉系统 | 第32-34页 |
| ·电子舌的分类 | 第34-35页 |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35-39页 |
| 第2章 伏安型电子舌系统构建 | 第39-48页 |
| ·伏安电子舌系统 | 第39-40页 |
| ·伏安电子舌原理及电极选择 | 第40-42页 |
| ·电化学工作站 | 第42-45页 |
| ·电化学工作站简介 | 第42-44页 |
| ·电化学工作站实验操作 | 第44-45页 |
| ·伏安型电子舌实验方法选择 | 第45-48页 |
| 第3章 食用油质量检测 | 第48-60页 |
| ·实验背景 | 第48页 |
| ·实验材料的选取 | 第48-50页 |
| ·电导率法检测食用油 | 第50-54页 |
| ·电导率法测量原理 | 第50-51页 |
| ·食用油电导率测量 | 第51-54页 |
| ·过氧化酸价法检测食用油 | 第54-58页 |
| ·过氧化酸价法基本原理 | 第54-56页 |
| ·过氧化酸价法所得结果 | 第56-58页 |
| ·现阶段食用油检测存在的问题 | 第58-60页 |
| 第4章 模式识别方法 | 第60-75页 |
| ·典型相关分析 | 第60-61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61-66页 |
| ·总体的主成分 | 第61-64页 |
| ·样本的主成分 | 第64-66页 |
| ·因子分析 | 第66-69页 |
| ·基本因子分析模型 | 第66-67页 |
| ·因子模型的基本性质 | 第67-69页 |
| ·聚类分析 | 第69-70页 |
| ·人工鱼群聚类算法 | 第70-72页 |
| ·混合蛙跳聚类算法 | 第72-73页 |
| ·偏最小二乘法 | 第73-75页 |
| 第5章 伏安型电子舌对食用油种类的检测 | 第75-87页 |
| ·伏安型电子舌检测食用油实验部分 | 第75-79页 |
| ·不同种类的食用油前期处理 | 第75-77页 |
| ·食用油循环伏安曲线图 | 第77-79页 |
| ·特征值提取 | 第79-80页 |
| ·典型相关分析处理结果 | 第80-81页 |
| ·主成分分析结果 | 第81-82页 |
| ·石油醚作为预处理结果 | 第81页 |
| ·去离子水作为预处理结果 | 第81-82页 |
| ·因子分析结果 | 第82-84页 |
| ·石油醚作为与处理结果 | 第82-83页 |
| ·去离子水作为预处理结果 | 第83-84页 |
| ·聚类分析结果 | 第84页 |
| ·混合蛙跳法结合聚类结果 | 第84-87页 |
| 第6章 伏安型电子舌对食用油掺混的检测 | 第87-98页 |
| ·伏安型电子舌检测掺混油实验部分 | 第87-89页 |
| ·掺混食用油的制备 | 第87-88页 |
| ·掺混劣质油循环伏安曲线图 | 第88-89页 |
| ·特征值提取 | 第89页 |
| ·典型相关分析处理结果 | 第89-90页 |
| ·主成分分析结果 | 第90-92页 |
| ·石油醚作为预处理结果 | 第90-91页 |
| ·去离子水作为预处理结果 | 第91-92页 |
| ·因子分析结果 | 第92-93页 |
| ·石油醚作为与处理结果 | 第92页 |
| ·去离子水作为预处理结果 | 第92-93页 |
| ·聚类分析结果 | 第93-94页 |
| ·人工鱼群聚类算法得到的结果 | 第94-96页 |
| ·掺混食用油的预测食用油掺混比例结果 | 第96-98页 |
| ·石油醚作为预处理所得结果 | 第96页 |
| ·去离子水作为预处理所得结果 | 第96-98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1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1-113页 |
| 致谢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