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关于孝道的研究 | 第11-14页 |
·孝道的概念 | 第11页 |
·国内外有关孝道的研究 | 第11-12页 |
·孝道中的生命意识 | 第12-14页 |
·关于生命意义的研究 | 第14-17页 |
·生命意义的内涵 | 第14页 |
·生命意义的理论取向 | 第14-16页 |
·生命意义的测量 | 第16-17页 |
·关于孝道认知与生命意义的关系 | 第17页 |
·关于孝道认知、华人成就动机与生命意义的关系 | 第17-19页 |
·关于孝道认知、华人多元自尊与生命意义的关系 | 第19-21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1-24页 |
·研究总体设计与假设 | 第21页 |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1页 |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研究工具 | 第22-23页 |
·生命意义问卷 | 第22页 |
·孝道认知量表 | 第22-23页 |
·华人多元自尊量表 | 第23页 |
·华人成就动机量表 | 第23页 |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4 研究结果 | 第24-42页 |
·孝道认知的描述性和差异性分析 | 第24-27页 |
·孝道认知在不同年级上的描述性分析 | 第24页 |
·孝道认知在不同性别上的描述性分析 | 第24-25页 |
·孝道认知在不同专业上的描述性分析 | 第25页 |
·孝道认知的差异性分析 | 第25-27页 |
·生命意义的描述性和差异性分析 | 第27-29页 |
·生命意义在不同年级上的描述性分析 | 第27页 |
·生命意义在不同性别上的描述性分析 | 第27-28页 |
·生命意义在不同专业上的描述性分析 | 第28页 |
·生命意义的差异性分析 | 第28-29页 |
·华人多元自尊的描述性和差异性分析 | 第29-32页 |
·华人多元自尊在不同年级上的描述性分析 | 第29-30页 |
·华人多元自尊在不同性别上的描述性分析 | 第30页 |
·华人多元自尊在不同专业上的描述性分析 | 第30-31页 |
·华人多元自尊的差异性分析 | 第31-32页 |
·华人成就动机的描述性和差异性分析 | 第32-34页 |
·华人成就动机在不同年级上的描述性分析 | 第32-33页 |
·华人成就动机在不同性别上的描述性分析 | 第33页 |
·华人成就动机在不同专业上的描述性分析 | 第33-34页 |
·华人成就动机的差异性分析 | 第34页 |
·孝道认知、华人成就动机与生命意义的关系分析 | 第34-39页 |
·孝道认知、华人成就动机与生命意义的相关分析 | 第34-35页 |
·直接效应检验 | 第35-36页 |
·孝道认知、华人成就动机与生命意义的中介模型 | 第36-39页 |
·孝道认知、华人多元自尊与生命意义的关系分析 | 第39-42页 |
·孝道认知、华人多元自尊与生命意义的相关分析 | 第39-40页 |
·孝道认知、华人多元自尊与生命意义的中介模型 | 第40-42页 |
5. 讨论 | 第42-47页 |
·大学生孝道认知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 第42页 |
·大学生生命意义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 第42-43页 |
·大学生成就动机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 第43页 |
·大学生多元自尊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 第43-44页 |
·大学生孝道认知对生命意义的直接效应 | 第44-45页 |
·大学生孝道认知与生命意义的关系:华人成就动机的中介作用 | 第45-46页 |
·大学生孝道认知与生命意义的关系:华人多元自尊的中介作用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