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三、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企业持续创新机遇识别的研究综述 | 第16-23页 |
第一节 企业持续创新的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一、 企业持续创新的内涵 | 第16页 |
二、 企业持续创新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机遇识别的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一、 机遇的内涵 | 第17页 |
二、 机遇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三、 机遇识别的界定 | 第18页 |
四、 机遇识别的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五、 机遇识别的方法及支持技术 | 第19-20页 |
六、 机遇识别的模型 | 第20-21页 |
第三节 企业持续创新机遇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一、 企业持续创新机遇的内涵 | 第21页 |
二、 企业持续创新机遇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第四节 对现有理论及研究的总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企业持续创新机遇识别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44页 |
第一节 企业持续创新机遇识别影响因素分析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一、 理论研究的基础性 | 第23页 |
二、 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 第23页 |
三、 理论应用的切实性 | 第23-24页 |
第二节 企业持续创新机遇识别影响因素体系的建立 | 第24-31页 |
一、 体系建立的方法 | 第24-26页 |
二、 体系的建立 | 第26-31页 |
第三节 企业持续创新机遇识别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因子分析 | 第31-44页 |
一、 问卷设计和数据获取 | 第31-32页 |
二、 问卷调查的信度检验分析 | 第32-33页 |
三、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第33-44页 |
第四章 企业持续创新机遇的识别机制分析 | 第44-57页 |
第一节 企业持续创新机遇识别机制体系框架 | 第44页 |
第二节 设立识别机制部门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外部环境风险预警机制 | 第45-47页 |
一、 外部环境的监测 | 第46页 |
二、 外部环境的识别 | 第46页 |
三、 外部环境的诊断 | 第46-47页 |
四、 小结 | 第47页 |
第四节 信息管理机制 | 第47-49页 |
一、 信息收集机制 | 第47-48页 |
二、 信息评价机制 | 第48页 |
三、 信息传递机制 | 第48页 |
四、 信息反馈机制 | 第48-49页 |
五、 小结 | 第49页 |
第五节 人才激励机制 | 第49-53页 |
一、 引才机制 | 第50页 |
二、 养才机制 | 第50-51页 |
三、 留才机制 | 第51页 |
四、 用才机制 | 第51-53页 |
五、 小结 | 第53页 |
第六节 社会网络机制 | 第53-54页 |
第七节 企业持续创新机遇识别机制的构建 | 第54-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57页 |
第二节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57-58页 |
第三节 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录 A | 第64-66页 |
附录 B | 第6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