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角度探讨《骆驼祥子》英译本的异化、归化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前言 | 第8-10页 |
| 第1章 国内外对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 | 第10-16页 |
| ·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的定义及其关系 | 第10-11页 |
| ·国外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 | 第11-14页 |
| ·国内翻译界对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 | 第14-16页 |
| 第2章 影响《骆驼祥子》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因素 | 第16-23页 |
| ·意识形态 | 第16-17页 |
| ·目的语读者 | 第17-18页 |
| ·文本类型 | 第18-19页 |
| ·译者 | 第19-21页 |
| ·译者的翻译观 | 第19-20页 |
| ·译者的读者意识 | 第20-21页 |
| ·翻译目的 | 第21-23页 |
| 第3章 目的论 | 第23-29页 |
| ·产生的背景 | 第23-24页 |
| ·基本概念 | 第24-27页 |
| ·目的和翻译纲要 | 第24-25页 |
| ·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 第25-26页 |
| ·文化的概念和文化的专属性 | 第26页 |
| ·合适与对等 | 第26-27页 |
| ·翻译策略选择的依据 | 第27页 |
| ·翻译失误 | 第27-29页 |
| 第4章 目的论在《骆驼祥子》英译本翻译中的体现 | 第29-44页 |
| ·小说《骆驼祥子》作者、译者 | 第29-31页 |
| ·Rickshaw Boy的翻译目的和翻译纲要 | 第31-32页 |
| ·Rickshaw Boy的翻译策略分析 | 第32-41页 |
| ·语言层面的翻译策略分析 | 第32-38页 |
| ·文化层面的翻译策略分析 | 第38-41页 |
| ·翻译失误 | 第41-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