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饮料冷食制造工业论文--茶论文

武夷冻茶微生物菌相分析及超高压技术影响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 PCR技术及应用第11-14页
   ·PCR技术原理第11页
   ·PCR技术中目标基因的选择第11-12页
   ·ITS区用于PCR扩增的特点和优点第12页
   ·PCR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12-14页
     ·PCR技术在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第12-13页
     ·PCR技术在益生菌检测中的应用第13-14页
 2 非热杀菌技术研究进展第14-21页
   ·微波杀菌第14-15页
   ·臭氧杀菌第15页
   ·脉冲电场杀菌第15-16页
   ·脉冲强光杀菌第16-17页
   ·紫外线灭菌第17-18页
   ·超高压技术及应用第18-21页
     ·超高压杀菌的概念和研究现状第18页
     ·超高压杀菌的原理第18-19页
     ·超高压杀菌的特点和优点第19页
     ·影响超高压杀菌的因素第19-21页
     ·超高压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第21页
 3. 本研究意义和内容第21-23页
   ·本研究的意义第21-22页
   ·研究内容第22页
   ·研究目标第22-23页
第二章 冻茶在冷藏期间腐败微生物菌相分析及优势菌种PCR鉴定第23-3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3-26页
   ·材料与设备第23页
   ·微生物分离计数第23-24页
     ·常用培养基第23-24页
     ·冻茶中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第24页
   ·菌相分析第24页
     ·优势菌的分离纯化第24页
     ·霉菌的形态观察第24页
   ·优势菌种PCR鉴定第24-26页
     ·菌体培养收集第24-25页
     ·CTAB法提取优势菌的DNA第25页
     ·PCR扩增第25-26页
     ·琼脂糖凝胶的制备第26页
     ·电泳第26页
     ·PCR扩增产物检测第26页
     ·测序第26页
     ·序列比对第2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6-34页
   ·冷藏15d后冻茶中菌落总数计数第26-28页
   ·冻茶在冷藏期间微生物菌相的形态观察第28-31页
     ·霉菌菌相构成第28-30页
     ·霉菌菌相构成情况第30页
     ·酵母菌相构成第30-31页
   ·冻茶霉菌污染分析第31-32页
   ·优势菌菌种鉴定第32-34页
     ·PCR扩增产物第32-33页
     ·青霉的ITSrDNA测序结果第33页
     ·酵母的ITSrDNA测序结果第33页
     ·酵母的多重性序列比对第33页
     ·青霉和酵母菌种的鉴定第33-34页
 3. 结论第34-35页
第三章 超高压处理冻茶优势菌的影响及因素优化研究第35-4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5-37页
   ·材料第35页
   ·培养基和培养方法第35页
   ·试验设备第35-36页
   ·试验设计第36-37页
     ·单因素试验第36页
     ·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试验第36-37页
   ·真菌菌落总数的测定第37页
   ·数据处理第3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7-43页
   ·栅栏因子对纯培养液中优势菌杀灭效果的影响第37-38页
     ·压力对纯培养液中优势菌杀灭效果的影响第37-38页
     ·时间对纯培养液中优势菌杀灭效果的影响第38页
   ·栅栏因子对茶样中优势菌杀灭效果的影响第38-40页
     ·压力对茶样中优势菌杀灭效果的影响第38-39页
     ·时间对茶样中优势菌杀灭效果的影响第39-40页
   ·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试验测定结果第40-42页
   ·单因子效应分析第42页
   ·工艺参数优化及验证第42-43页
 3. 讨论第43-44页
 4. 结论第44-45页
第四章 超高压处理对优势菌致死机理初探第45-5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5-46页
   ·材料第45页
   ·主要试剂第45页
   ·试验设备第45页
   ·试验方法第45-46页
     ·扫描电镜观察第45页
     ·蛋白质和核酸物质检验第45-4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6-49页
   ·未经过超高压处理的壳青霉和汉逊氏德巴利酵母菌的电镜扫描结构第46-47页
   ·经过超高压处理的壳青霉和汉逊氏德巴利酵母菌的扫描电镜结构第47-48页
   ·紫外吸收法检验超高压作用后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物质的溢出第48-49页
 3. 结论第49-50页
第五章 超高压处理对冻茶的感官及品质的影响研究第50-5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0-52页
   ·材料第50页
   ·试验设备第50-51页
   ·测定方法第51-52页
     ·菌落总数的测定第51页
     ·感官审评第51页
     ·品质成分测定第51-52页
   ·数据处理第5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2-55页
   ·超高压处理冻茶低温贮藏期间微生物总数变化第52-53页
   ·处理组冻茶与对照组冻茶感官审评对比第53-54页
   ·500MPa处理组冻茶与对照组冻茶品质成分测定第54-55页
 3. 结论第55-5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6-59页
 1. 结论第56-57页
 2. 今后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第57页
 3.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5页
附录第65-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属氧化物(ZnO、SnO2)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
下一篇:金团簇和纳米粒子的合成、表征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