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金团簇和纳米粒子的合成、表征及应用

摘要第1-17页
Abstract第17-2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63页
 §1.1 Au的物理化学性质第21-22页
 §1.2 Au纳米粒子的物理化学性质第22-24页
  §1.2.1 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特性第22页
  §1.2.2 量子化电容充电行为第22-23页
  §1.2.3 荧光特性第23页
  §1.2.4 超分子与分子识别特性第23页
  §1.2.5 吸附特性第23-24页
 §1.3 Au纳米粒子的制备第24-31页
  §1.3.1 制备方法第24-29页
   §1.3.1.1 物理方法第24-25页
   §1.3.1.2 化学方法第25-28页
   §1.3.1.3 生物方法第28-29页
  §1.3.2 Au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第29-31页
   §1.3.2.1 生物分子保护的Au纳米粒子第29-30页
   §1.3.2.2 绿色试剂保护的Au纳米粒子第30页
   §1.3.2.3 聚合物保护的金纳米粒子第30-31页
   §1.3.2.4 树枝状大分子保护的Au纳米粒子第31页
 §1.4 Au纳米粒子的组装第31-33页
  §1.4.1 LB技术第31-32页
  §1.4.2 自组装法第32页
  §1.4.3 电沉积组装技术第32-33页
 §1.5 Au纳米粒子的应用第33-44页
  §1.5.1 Au纳米粒子在生物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第33-37页
   §1.5.1.1 Au纳米粒子修饰电极上固定化蛋白质的直接电子传递和第三代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第33-36页
   §1.5.1.2 Au纳米粒子在电化学基因传感器中的应用第36页
   §1.5.1.3 Au纳米粒子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第36-37页
  §1.5.2 纳米金催化剂第37-43页
   §1.5.2.1 Au纳米粒子在化学催化中的应用第37-41页
   §1.5.2.2 Au纳米粒子在电催化和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第41-43页
  §1.5.3 纳米光子和电子器件第43-44页
   §1.5.3.1 光子器件第43页
   §1.5.3.2 电子器件第43-44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63页
第二章 实验第63-68页
 §2.1 主要试剂第63-64页
 §2.2 电极第64-65页
 §2.3 实验条件第65页
 §2.4 实验仪器第65-68页
第三章 单层保护Au团簇和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自组装电极的制备第68-101页
 §3.1 前言第68-69页
 §3.2 生物合成单分散Au纳米粒子第69-95页
  §3.2.1 巨大芽孢杆菌D01生物合成Au纳米粒子第69-82页
   §3.2.1.1 巨大芽孢杆菌D01的制备第69页
   §3.2.1.2 D01菌体吸附还原试验第69-70页
   §3.2.1.3 D01菌体吸附Au~(3+)的AAS表征第70页
   §3.2.1.4 D01菌体吸附Au~(3+)的UV-vis吸收光谱表征第70-71页
   §3.2.1.5 D01菌体吸附Au~(3+)的TEM表征第71-78页
   §3.2.1.6 单分散的Au纳米粒子的制备和表征第78-82页
  §3.2.2 地衣芽孢杆菌R08生物合成Au纳米粒子第82-95页
   §3.2.2.1 地衣芽孢杆菌R08的制备第82页
   §3.2.2.2 R08菌体吸附还原试验第82页
   §3.2.2.3 R08茵体吸附Au~(3+)的UV-vis吸收光谱表征第82-83页
   §3.2.2.4 反应时间对Au纳米粒子的尺寸、形状和分散度的影响第83-90页
   §3.2.2.5 巯基乙酸钠对Au纳米粒子粒径的影响第90-91页
   §3.2.2.6 单分散Au纳米粒子的制备和表征第91-95页
 §3.3 二相体系法合成单层保护Au团簇和纳米粒子第95-97页
 §3.4 自组装单层保护Au团簇修饰金电极的制备及表征第97-98页
  §3.4.1 自组装单层保护Au团簇修饰金电极的制备第97页
  §3.4.2 自组装单层保护Au团簇修饰金电极的STM表征第97-98页
 §3.5 结论第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1页
第四章 自组装单层保护Au团簇和纳米粒子(RAu MPCs)的量子化电容充电第101-123页
 §4.1 前言第101-102页
 §4.2 自组装MPCs量子化电容充电和界面结构第102-107页
  §4.2.1 自组装MPCs量子化电容充电第102-103页
  §4.2.2 自组装MPCs修饰金电极体系的界面结构第103-107页
 §4.3 纳米尺度电极界面的双电层电容和双电层结构研究第107-116页
  §4.3.1 溶胶型MPCs的双电层电容第107-110页
  §4.3.2 自组装MPCs的双电层电容第110-112页
  §4.3.3 Au核尺寸对自组装MPCs双电层电容的影响第112-116页
 §4.4 支持电解质浓度及电活性物种对量子化电容充电的影响第116-120页
  §4.4.1 支持电解质浓度对量子化电容充电的影响第116-118页
  §4.4.2 电活性物种对量子化电容充电的影响第118-120页
 §4.5 结论第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3页
第五章 纳米Au/γ-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低温催化CO氧化性能第123-157页
 §5.1 前言第123-125页
 §5.2 用十二烷基硫醇单层保护Au纳米粒子制备CO氧化催化剂Au/γ-Al_2O_3第125-139页
  §5.2.1 nano-Au/γ-Al_2O_3的制备和表征第125-135页
   §5.2.1.1 C_(12)Au MPCs/γ-Al_2O_3催化剂前体的制备第125-126页
   §5.2.1.2 C_(12)Au MPCs/γ-Al_2O_3催化剂前体的活化处理第126页
   §5.2.1.3 nano-Au/γ-Al_2O_3的TEM表征第126-133页
   §5.2.1.4 nano-Au/γ-Al_2O_3的XPS表征第133-135页
  §5.2.2 nano-Au/γ-Al_2O_3催化CO氧化性能的评价第135-139页
   §5.2.2.1 活性评价程序第135页
   §5.2.2.2 Au负载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135-136页
   §5.2.2.3 活化处理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136-139页
   §5.2.2.4 nano-Au/γ-Al_2O_3催化氧化CO的稳定性第139页
 §5.3 用辛烷基硫醇单层保护Au纳米粒子制备CO氧化Au/γ-Al_2O_3催化剂第139-150页
  §5.3.1 nano-Au/γ-Al_2O_3的制备和表征第139-147页
   §5.3.1.1 C_8Au MPCs/γ-Al_2O_3催化剂前体的制备第139-141页
   §5.3.1.2 C_8Au MPCs/γ-Al_2O_3催化剂前体的活化处理第141页
   §5.3.1.3 nano-Au/γ-Al_2O_3的TEM表征第141-147页
  §5.3.2 nano-Au/γ-Al_2O_3催化CO氧化性能的评价第147-150页
   §5.3.2.1 活性评价程序第147页
   §5.3.2.2 真空干燥温度对Au/γ-Al_2O_3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147-148页
   §5.3.2.3 nano-Au/γ-Al_2O_3催化氧化CO的稳定性第148页
   §5.3.2.4 水对Au/γ-Al_2O_3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148-150页
 §5.4 催化剂活性高的原因第150-151页
 §5.5 影响催化剂活性因素的初步探讨第151-152页
 §5.6 结论第152-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57页
附录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与交流的论文第157-159页
致谢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武夷冻茶微生物菌相分析及超高压技术影响研究
下一篇:赌博罪认定若干疑难问题研究--以周福祥赌博案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