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鲜切蔬菜的概述 | 第10-12页 |
·国内外鲜切蔬菜的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鲜切果蔬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影响鲜切果蔬保鲜效果的因素 | 第12-16页 |
·温度 | 第12页 |
·包装 | 第12-13页 |
·二氧化氯处理 | 第13-14页 |
·6-BA处理 | 第14-15页 |
·1-MCP处理 | 第15-16页 |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16-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4页 |
·试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18页 |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试验仪器 | 第18页 |
·试验试剂 | 第18页 |
·试验设计和处理 | 第18-19页 |
·不同温度对鲜切绿芦笋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18页 |
·不同包装对鲜切绿芦笋贮藏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 第18-19页 |
·二氧化氯预处理对鲜切绿芦笋贮藏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 第19页 |
·6-BA预处理对鲜切绿芦笋贮藏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 第19页 |
·1-MCP预处理对鲜切绿芦笋贮藏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 第19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19-23页 |
·鲜切绿芦笋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19-20页 |
·鲜切绿芦笋营养指标的测定 | 第20-22页 |
·鲜切绿芦笋衰老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 第22-23页 |
·菌落总数的测定 | 第23页 |
·结果统计方法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49页 |
·不同温度对鲜切绿芦笋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24-30页 |
·对鲜切绿芦笋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24页 |
·对鲜切绿芦笋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第24-25页 |
·对鲜切绿芦笋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对鲜切绿芦笋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第26页 |
·对鲜切绿芦笋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对鲜切绿芦笋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对鲜切绿芦笋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对鲜切绿芦笋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9页 |
·对鲜切绿芦笋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不同包装方式对鲜切绿芦笋贮藏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 第30-36页 |
·对鲜切绿芦笋商品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对鲜切绿芦笋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31页 |
·对鲜切绿芦笋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对鲜切绿芦笋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对鲜切绿芦笋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对鲜切绿芦笋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4页 |
·对鲜切绿芦笋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对鲜切绿芦笋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二氧化氯预处理对鲜切绿芦笋贮藏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 第36-39页 |
·贮藏过程中呼吸强度的变化 | 第36页 |
·贮藏过程中细菌总数的变化 | 第36-37页 |
·贮藏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37-38页 |
·贮藏过程中纤维素含量的变化 | 第38页 |
·贮藏过程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第38-39页 |
·6-BA预处理对鲜切绿芦笋贮藏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 第39-44页 |
·对鲜切绿芦笋衰老指数和商品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对鲜切绿芦笋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40页 |
·对鲜切绿芦笋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对鲜切绿芦笋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对鲜切绿芦笋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2页 |
·对鲜切绿芦笋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对鲜切绿芦笋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第43-44页 |
·1-MCP预处理对鲜切绿芦笋贮藏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 第44-49页 |
·对鲜切绿芦笋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4页 |
·对鲜切绿芦笋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对鲜切绿芦笋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对鲜切绿芦笋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对鲜切绿芦笋多酚氧化酶(PPO)酶活的影响 | 第47页 |
·对鲜切绿芦笋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第47-49页 |
4 讨论 | 第49-52页 |
·不同温度对鲜切绿芦笋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49页 |
·不同包装对鲜切绿芦笋贮藏品质的影响 | 第49-50页 |
·二氧化氯预处理对鲜切绿芦笋贮藏品质的影响 | 第50页 |
·6-BA预处理对鲜切绿芦笋贮藏品质的影响 | 第50-51页 |
·1-MCP预处理对鲜切绿芦笋贮藏品质的影响 | 第51-52页 |
5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作者简历 | 第57-58页 |
到谢 | 第58-59页 |
附件 | 第59-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