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23页 |
第一节 VP_1+VP_2的句法结构类型 | 第9-11页 |
第二节 各家《现代汉语》教材连动词组异同比较 | 第11-14页 |
第三节 从形式框架出发研究连动式的困境 | 第14-15页 |
第四节 动态语义格——汉语N_1+VP_1+VP_2研究的新突破 | 第15-23页 |
第二章 "VP_1+VP_2"结构研究综述 | 第23-44页 |
第一节 从"坐动、散动"到"递系、紧缩" | 第23-28页 |
第二节 从"连动式"到"复杂谓语" | 第28-31页 |
第三节 从争议到认同 | 第31-34页 |
第四节 从内部结构、语义研究到外部系统功能研究 | 第34-40页 |
第五节 从系统考察到个案研究 | 第40-44页 |
第三章 N_1+VP_1+VP_2的语义、结构类型和复谓结构 | 第44-73页 |
第一节 原始事件和表达事件 | 第44-46页 |
第二节 语义并立型和支配型N_1+VP_1+VP_2及其单句实现 | 第46-55页 |
第三节 同有语义型N_1+VP_1+VP_2及其复谓结构实现 | 第55-57页 |
第四节 逻辑语义型N_1+VP_1+VP_2及其复句实现 | 第57-64页 |
第五节 N_1+VP_1+VP_2的语义、结构类型和重组机制 | 第64-68页 |
第六节 复谓结构的范围界定和初步分类 | 第68-73页 |
第四章 静态语义格和动态语义格 | 第73-89页 |
第一节 核心谓词及其名词性成分语义关系研究 | 第74-79页 |
第二节 静态语义格和动态语义格 | 第79-84页 |
第三节 语义格的强制性和表达性 | 第84-87页 |
第四节 语义场景和透视选择 | 第87-89页 |
第五章 事间态复谓结构分析 | 第89-131页 |
第一节 事件的时间系统和复谓结构的类型 | 第89-90页 |
第二节 透视点、透视域和透视动因 | 第90-94页 |
第三节 事间态主客体格复谓结构分析 | 第94-99页 |
第四节 事间态关涉格复谓结构分析 | 第99-116页 |
第五节 事间态条件格复谓结构分析 | 第116-124页 |
第六节 因果、目的关系连动结构的语义、句法归属 | 第124-127页 |
第七节 介词结构和事间态动态语义格 | 第127-131页 |
第六章 事前态复谓结构分析 | 第131-158页 |
第一节 事前态主客体格复谓结构分析 | 第131-136页 |
第二节 事前态关涉对象格复谓结构分析 | 第136-140页 |
第三节 事前态条件格复谓结构分析 | 第140-158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58-163页 |
附注 | 第163-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69页 |
在学期间参加学术会议的情况 | 第169-170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 第170-171页 |
后记 | 第171-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