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导论 | 第10-17页 |
一、相关文献回顾 | 第10-13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二、财务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一) 相关财务理论 | 第13-15页 |
(二) 公司治理理论 | 第15页 |
(三) 现代企业理论 | 第15-17页 |
第二部分 财务治理结构的框架分析 | 第17-26页 |
一、财务治理结构的涵义 | 第17-18页 |
二、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概念——财权 | 第18-20页 |
(一) 关于财权概念的代表观点 | 第18-19页 |
(二) 本文对财权内涵的理解 | 第19-20页 |
三、财务治理主体的定位 | 第20-21页 |
四、财务治理结构的中心 | 第21页 |
五、财务治理结构的模式 | 第21-26页 |
(一) 英美经营者主导型的财务治理结构 | 第22页 |
(二) 日德银行导向型的财务治理结构 | 第22-24页 |
(三) 东亚家族控制型的财务治理结构 | 第24-26页 |
第三部分 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财权配置 | 第26-34页 |
一、财权配置的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一) 公司治理模式 | 第26-27页 |
(二) 公司的规模和组织结构特征 | 第27页 |
(三) 公司各权利主体之间博弈 | 第27-28页 |
(四) 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 第28页 |
(五) 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 第28页 |
二、财权配置的一般原则 | 第28-30页 |
(一) 权利主体之间有效制衡原则 | 第28-29页 |
(二) 权利主体内部有效激励约束原则 | 第29页 |
(三) 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相对应原则 | 第29-30页 |
(四)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 第30页 |
(五)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 | 第30页 |
三、财务治理主体之间财权配置 | 第30-34页 |
(一) 股东大会的财权配置 | 第30-31页 |
(二) 董事会的财权配置 | 第31-32页 |
(三) 经理层的财权配置 | 第32页 |
(四) 监事会的财权配置 | 第32-34页 |
第四部分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现状研究 | 第34-46页 |
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4-37页 |
(一) 股东大会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发挥对董事会的约束作用 | 第34-35页 |
(二) 董事会的财务战略决策和财务监督功能弱化 | 第35-36页 |
(三) 对经理层缺乏有效的财务激励和约束机制 | 第36页 |
(四) 监事会丧失独立性和专业性,财务监督力度较差 | 第36-37页 |
二、实例分析 | 第37-40页 |
(一) “伊利高管落马”事件始末 | 第37-38页 |
(二) 对“伊利高管落马”事件的分析 | 第38-40页 |
三、完善我国财务治理结构的措施 | 第40-46页 |
(一) 减持国有股,优化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 | 第40-41页 |
(二) 强化董事会在财务治理结构中的中心地位 | 第41-43页 |
(三) 完善对经理层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 | 第43-44页 |
(四) 强化监事会的独立财务监控权 | 第44-45页 |
(五)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财务治理结构 | 第45-46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