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 第1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 第10-16页 |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村民自治理论 | 第11-13页 |
·村级组织理论 | 第13-14页 |
·研究单位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村级组织概述 | 第16-20页 |
·村级组织的构成 | 第16-17页 |
·村党支部 | 第16页 |
·村民委员会 | 第16-17页 |
·村民会议 | 第17页 |
·村级组织的职能 | 第17-20页 |
·政治职能 | 第19页 |
·行政职能 | 第19页 |
·社会职能 | 第19页 |
·经济职能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姚千镇村级组织弱化的表现及后果 | 第20-30页 |
·姚千镇村级组织弱化的表现 | 第20-28页 |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 第20-21页 |
·村级组织社会功能虚化 | 第21-22页 |
·村级组织自治能力低下 | 第22-24页 |
·村级组织的民意基础差 | 第24-26页 |
·村级组织内部功能错位 | 第26-28页 |
·姚千镇村级组织弱化的后果 | 第28-30页 |
·损害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 | 第28页 |
·动摇了村民自治的根基 | 第28页 |
·妨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姚千镇村级组织建设的影响因素 | 第30-34页 |
·乡级行政体制因素 | 第30页 |
·村级管理体制因素 | 第30-31页 |
·经济体制因素 | 第31页 |
·村民意识因素 | 第31-32页 |
·民主意识淡漠 | 第31页 |
·法律意识缺失 | 第31-32页 |
·小农意识浓厚 | 第32页 |
·村级干部因素 | 第32-34页 |
·村干部整体素质低下 | 第32-33页 |
·村干部待遇低任务重 | 第33页 |
·后备队伍“断层” | 第33-34页 |
第五章 国内外村级组织建设的经验及其对姚千镇的启示 | 第34-40页 |
·泰国村级组织建设 | 第34-36页 |
·村级组织自我监控体系 | 第34-35页 |
·建立乡村公共生活网络 | 第35页 |
·提高村民政治参与能力 | 第35页 |
·政府重视发挥引导职能 | 第35-36页 |
·济南黄台村级组织建设 | 第36-38页 |
5 2.1 整合优势发展经济 | 第36-37页 |
·构建文明和谐村社 | 第37页 |
·创新民主管理体制 | 第37页 |
·打造坚强领导核心 | 第37-38页 |
·切实为农民谋利益 | 第38页 |
·国内外村级组织建设经验对姚千镇的启示 | 第38-40页 |
·注重实现农村地区公民的自我管理 | 第38页 |
·改革从切实为农民谋利益着手 | 第38-39页 |
·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时有的放矢与长效治本并重 | 第39-40页 |
第六章 加强姚千镇村级组织建设的措施 | 第40-45页 |
·规范乡镇与村级组织关系 | 第40-41页 |
·尊重群众的民主意愿 | 第40页 |
·尊重村委会自治权力 | 第40页 |
·规范自身权力的运用 | 第40-41页 |
·加强对村级组织指导 | 第41页 |
·加强村级组织制度建设 | 第41-42页 |
·健全和落实党务工作制度 | 第41页 |
·健全和落实财务管理制度 | 第41页 |
·健全和落实村务管理制度 | 第41页 |
·健全和落实监督检查制度 | 第41-42页 |
·加强村级组织队伍建设 | 第42-43页 |
·选贤用能配强村干部队伍 | 第42页 |
·强化村干部的规范化管理 | 第42页 |
·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 | 第42页 |
·拓展后备村干部培养渠道 | 第42-43页 |
·减轻村级组织经费负担 | 第43页 |
·不断创新,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 第43-45页 |
·转变观念,制度创新 | 第43-44页 |
·简政放权,发展农村合作组织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