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
| 提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3页 |
| 第一节 被字句研究综述 | 第15-24页 |
| ·被动句与被字句研究 | 第15-18页 |
| ·受事主语句与被字句研究 | 第18-20页 |
| ·被字句研究 | 第20-24页 |
| 第二节 被动、被动句与被字句 | 第24-27页 |
| ·主动、被动与被动句 | 第24-26页 |
| ·被动句与被字句 | 第26-27页 |
| 第三节 被动意义与被动域 | 第27-30页 |
| ·被动形式与被动意义 | 第27-28页 |
| ·被动的几个意义范畴 | 第28-29页 |
| ·被动域 | 第29-30页 |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 | 第30-33页 |
| ·本文框架 | 第30-31页 |
|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 ·语料来源 | 第31-33页 |
| 第二章 被字句的基本格式 | 第33-64页 |
| 第一节 A与B的句法语义特点 | 第33-39页 |
| ·A的句法语义特点 | 第33-36页 |
| ·B的句法语义特点 | 第36-39页 |
| 第二节 “A被BV”式 | 第39-44页 |
| ·“A被BV”式中的V | 第39-40页 |
| ·“A被BV”的使用方式 | 第40-44页 |
| 第三节 “A被BV了/着/过”式 | 第44-49页 |
| ·“A被BV了”式 | 第44-46页 |
| ·“A被BV着”式 | 第46-48页 |
| ·“A被BV过”式 | 第48-49页 |
| ·“A被BV了/着/过”式中的V | 第49页 |
| 第四节 “A被BVR”式 | 第49-54页 |
| ·使用历史 | 第49-51页 |
| ·结果补语 | 第51-52页 |
| ·趋向补语 | 第52-53页 |
| ·可能补语与程度补语 | 第53页 |
| ·时地补语与数量补语 | 第53-54页 |
| 第五节 “A被BVO”式 | 第54-60页 |
| ·使用历史 | 第54-55页 |
| ·句法构成 | 第55页 |
| ·O的语义类别 | 第55-60页 |
| 第六节 “A被BVP1VP2”式 | 第60-62页 |
| ·句法构成 | 第60页 |
| ·语义结构类型 | 第60-62页 |
| 第七节 小结 | 第62-64页 |
| 第三章 被字句的成分隐现及其制约因素 | 第64-87页 |
| 第一节 概述 | 第64-65页 |
| ·关于省略 | 第64-65页 |
| ·关于隐含 | 第65页 |
| ·研究目标 | 第65页 |
| 第二节 A的隐现 | 第65-74页 |
| ·A的出现 | 第66-68页 |
| ·A的省略 | 第68-72页 |
| ·A的必现 | 第72-74页 |
| 第三节 B的隐现 | 第74-82页 |
| ·B的出现 | 第74-75页 |
| ·B的省略 | 第75-77页 |
| ·B的隐含 | 第77-80页 |
| ·B的必现 | 第80-82页 |
| 第四节 VP的消隐 | 第82-84页 |
| ·VP的隐含 | 第82页 |
| ·VP的省略 | 第82-83页 |
| ·语息表达对VP省略的制约 | 第83-84页 |
| 第五节 “被”的消隐 | 第84-86页 |
| ·“被”的省略 | 第85页 |
| ·“被”的蕴含 | 第85-86页 |
| 第六节 小结 | 第86-87页 |
| 第四章 被字句与受事主语句的转换 | 第87-112页 |
| 第一节 概述 | 第87-89页 |
| ·研究对象 | 第87-88页 |
| ·判断标准 | 第88-89页 |
| 第二节 Ⅰ类完全式与Ⅱ式的变换 | 第89-99页 |
| ·研究对象 | 第89-90页 |
| ·句法制约 | 第90-93页 |
| ·语义制约 | 第93-99页 |
| 第三节 Ⅰ类简化式与Ⅲ式的变换 | 第99-105页 |
| ·研究对象 | 第99-100页 |
| ·句法制约 | 第100-101页 |
| ·语义制约 | 第101-103页 |
| ·特殊动词 | 第103-105页 |
| 第四节 由受事主语句转换为被字句 | 第105-108页 |
| ·研究对象 | 第105-106页 |
| ·句法制约 | 第106-107页 |
| ·语义制约 | 第107-108页 |
| 第五节 被字句与受事主语句的差异 | 第108-110页 |
| ·不幸色彩 | 第108-109页 |
| ·动态叙述性 | 第109-110页 |
| ·归因性 | 第110页 |
| 第六节 小结 | 第110-112页 |
| 第五章 HNC理论与汉语被动句 | 第112-119页 |
| 第一节 关于HNC理论 | 第112-113页 |
| ·HNC的理论要点 | 第112-113页 |
| ·HNC理论对汉语被动句的理解 | 第113页 |
| 第二节 HNC对被字句的处理 | 第113-115页 |
| ·被字句的语句格式 | 第113-114页 |
| ·被字句语句格式的标与不标 | 第114-115页 |
| 第三节 HNC对受事主语句的处理 | 第115-117页 |
| ·格式表现 | 第115-116页 |
| ·句类规定 | 第116-117页 |
| 第四节 启示与问题 | 第117-119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119-121页 |
|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观点 | 第119-120页 |
| 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20-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27页 |
| 后记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