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序言 | 第7-10页 |
第一章 刘亮程的诗歌世界 | 第10-21页 |
一、《晒晒黄沙梁的太阳》阶段性诗歌风格的转换 | 第11-19页 |
(一) 1981-1983 初期诗歌的探索 | 第11-14页 |
(二) 1984-1987 中期诗风的多样呈现 | 第14-17页 |
(三) 1988-1993 诗歌最后的狂欢——丰富的意象、乡村哲学诞生 | 第17-19页 |
二、诗集总体风格 | 第19-21页 |
(一) 质朴、自然的语言 | 第19-20页 |
(二) 言说不尽的孤独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翱翔于散文天地的刘亮程 | 第21-46页 |
一、时代背景——90 年代后中国及其新疆散文的发展 | 第21-22页 |
二、受众期待视野的满足——精神家园的失落和追寻 | 第22-23页 |
三、纯粹的生活口感,质朴语言 | 第23-24页 |
四、散文的自然诗化 | 第24-25页 |
五、西部乡村猎奇心理的反向书写:村庄背后的另类真实 | 第25-26页 |
六、探悉《一个人的村庄》 | 第26-39页 |
(一) 永远的家园 | 第26-27页 |
(二) 白描手法的运用,丰富意象的营造 | 第27-29页 |
(三) 乡村哲学的缔造 | 第29-32页 |
(四) 另类散文美感的呈现 | 第32-34页 |
(五) 孤独、悲凉夹缝中的焦虑心态 | 第34-35页 |
(六) 村庄时间观 | 第35-36页 |
(七) 乡村困境的呼喊 | 第36-38页 |
(八) 对于人的失望 | 第38-39页 |
七、散文集《驴车上的龟兹》综述 | 第39-46页 |
(一) 别人的村庄 | 第39-43页 |
(二) 相通的家园 | 第43-46页 |
第三章 小说《虚土》的虚无呈现 | 第46-53页 |
一、另类小说模式 | 第46-47页 |
二、刘氏乡村哲学的成熟 | 第47-48页 |
三、时间观念的逆向呈现 | 第48-49页 |
四、虚无的审美观 | 第49-50页 |
五、被消解的死亡概念 | 第50-51页 |
六、彻底的孤独和悲哀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刘亮程创作的缺失 | 第53-56页 |
一、过于诗意的乡村家园情结 | 第53-54页 |
二、偏颇的城市观 | 第54-55页 |
三、地域的束缚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注释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60-61页 |
致谢词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