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2.3 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2.1 财务能力及其评价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14-16页 |
2.1.1 国外关于财务能力及其评价的研究情况 | 第14页 |
2.1.2 国内关于财务能力及其评价的研究情况 | 第14-16页 |
2.1.3 文献研究简评 | 第16页 |
2.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16-20页 |
2.2.1 国外关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研究情况 | 第16-17页 |
2.2.2 国内关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研究情况 | 第17-19页 |
2.2.3 文献研究简评 | 第19-20页 |
2.3 CMM能力成熟度模型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20-24页 |
2.3.1 国外关于CMM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研究情况 | 第20-21页 |
2.3.2 国内关于CMM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研究情况 | 第21-22页 |
2.3.3 文献研究简评 | 第22-24页 |
第三章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能力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 | 第24-48页 |
3.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能力成熟度评价体系的结构框架 | 第24-25页 |
3.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财务能力构成要素 | 第25-26页 |
3.3 CMM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引入 | 第26-28页 |
3.3.1 CMM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结构 | 第26-27页 |
3.3.2 CMM模型构建评价体系的适用性 | 第27-28页 |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8-43页 |
3.4.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本原则 | 第28-29页 |
3.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9-32页 |
3.4.3 评价指标体系的释义 | 第32-43页 |
3.5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能力成熟度等级划分 | 第43-44页 |
3.6 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方法 | 第44-48页 |
3.6.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关键实施步骤 | 第45-47页 |
3.6.2 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分关键实施步骤 | 第47-48页 |
第四章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能力成熟度评价体系在H公司的应用 | 第48-66页 |
4.1 H公司简介及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概况 | 第48-50页 |
4.1.1 H公司简介 | 第48-49页 |
4.1.2 H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概况 | 第49-50页 |
4.2 层次分析法下各级指标权重确定 | 第50-56页 |
4.3 模糊综合评价法下评价值计算 | 第56-58页 |
4.4 评价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58-62页 |
4.4.1 基础业务能力评价分析 | 第59-60页 |
4.4.2 决策支持能力评价分析 | 第60-61页 |
4.4.3 风险管控能力评价分析 | 第61页 |
4.4.4 专业外包能力评价分析 | 第61-62页 |
4.5 H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能力现阶段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 第62-63页 |
4.5.1 子公司财务制度未标准化,无法发挥规模效应 | 第62-63页 |
4.5.2 缺少人员绩效和组织绩效,无法调动人员活力 | 第63页 |
4.5.3 人才培养晋升制度不健全,容易出现人才流失 | 第63页 |
4.6 H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能力建设优化提升的几点建议 | 第63-66页 |
4.6.1 统一财务制度,实现随机派单 | 第63-64页 |
4.6.2 建立绩效制度,实施绩效考核 | 第64-65页 |
4.6.3 构建知识体系,明确培养机制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 第66-68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6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A | 第72-80页 |
附录B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