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4页
第1章 引言第14-46页
   ·研究缘起第14-19页
     ·切入视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第14-15页
     ·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第15-16页
     ·政策要求:以评价改革促质量提高第16-19页
   ·问题提出第19-24页
   ·研究意义第24页
   ·核心概念界定第24-33页
     ·典型工作任务第25-27页
     ·学习性工作任务第27-28页
     ·综合职业能力第28-30页
     ·完整工作过程第30-31页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第31-33页
   ·文献综述第33-40页
     ·古代学徒制考试的相关文献梳理第33-34页
     ·近代实业学堂和职业学校考试文献梳理第34-36页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考试的文献梳理第36-37页
     ·当代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文献梳理第37-40页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40-43页
     ·研究思路第40-42页
     ·研究方法第42-43页
   ·创新之处第43-46页
第2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历史发展第46-86页
   ·我国古代学徒制学业考试第46-54页
     ·家传师授、行会介入——学徒考试的评价主体第46-48页
     ·制作技艺、个人能力——学徒考试的评价内容第48-49页
     ·以律为准、法度检验——学徒考试的评价方法第49页
     ·职业准入、考诚行罪——学徒考试的功能发挥第49-50页
     ·行会操控、国家介入——学徒考试变异与没落第50-51页
     ·对我国古代学徒考试的反思第51-54页
   ·晚清时期实业学堂学生学业考试第54-64页
     ·招考入学、考学相伴——实业学堂考试的制度设立第54-56页
     ·专职教员、各级官僚——实业学堂考试的评价主体第56-57页
     ·技术学理、操作技艺——实业学堂考试的内容与方法第57-59页
     ·西法引进、量化评分——实业学堂考试的评价标准第59页
     ·奖励出身、赏以职衔——实业学堂考试功能的发挥第59-60页
     ·对近代实业学堂考试评价的反思第60-64页
   ·民国时期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考试第64-76页
     ·制定规程、健全表簿——职业学校学生考试评价制度第64-65页
     ·分类考选、门槛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入学考试第65-66页
     ·品学兼顾、重视实习——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考试评价内容第66-69页
     ·分期分类、量化记分——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考试评价方法第69页
     ·资格铨定、分发工作——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考试功能发挥第69-70页
     ·称谓转变、专职教员——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考试评价主体第70-71页
     ·对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考试评价的反思第71-76页
   ·建国以后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考试第76-86页
     ·前中后高、前后交叉——五年制“高职班”学生学业考试制度第77-80页
     ·沿袭普高、学籍管理——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学业考试制度第80-82页
     ·能力本位、双证考核——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考试第82-86页
第3章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现实困惑第86-110页
   ·考试话语第86-94页
     ·客观显性的知识——纸笔测验的内容第89-90页
     ·封闭任务及表现——操作技能的滥觞第90-93页
     ·公式换算及分数——评价标准的随意第93页
     ·工作过程的缺失——职业能力的苍白第93-94页
   ·案例剖析第94-101页
     ·题型设计第95-98页
     ·基本理念第98-99页
     ·操作程序第99-100页
     ·信度效度第100-101页
   ·传统之忧第101-110页
     ·技能化取向的能力本位第102-103页
     ·学科依附型的职业知识第103-110页
第4章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国际比较第110-132页
   ·德国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第110-118页
     ·法律完备、行业实施——德国职业教育外部考试制度体系第110-111页
     ·严格录取、外部接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招考及毕业考试第111-112页
     ·新旧并存、过程凸显——德国职业教育外部考试评价的内容第112-114页
     ·灵活多样、有机结合——德国职业教育考试评价方法第114-116页
     ·过程导向、分级描述——德国职业教育考试的评价标准第116-117页
     ·行业协会、企业资质——德国职业教育考试评价主体第117-118页
   ·英国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第118-124页
     ·国家主导、行业推行——英国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第119-120页
     ·课业任务、技能导向——英国职业教育考试评价的内容第120-121页
     ·多样组合、注重证据——英国职业教育考试评价的方法第121-122页
     ·细化分解、等级评定——英国职业教育考试评价的标准第122-123页
     ·持证上岗、评督结合——英国职业教育考试评价的主体第123-124页
   ·对国外职业教育考试的比较与反思第124-132页
     ·对国外职业教育考试制度的比较与反思第124-125页
     ·对国外职业教育考试评价内容的比较与反思第125-126页
     ·对国外职业教育考试评价方法的比较与反思第126-128页
     ·对国外职业教育考试评价标准的比较与反思第128-129页
     ·对国外职业教育考试评价主体的比较与反思第129-132页
第5章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基础第132-148页
   ·对传统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反思第132-138页
     ·传统职业能力本位解析第133-135页
     ·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重构第135-138页
   ·职业教育能力本位重构的理论基础第138-148页
     ·理性主义哲学第138-139页
     ·建构主义理论第139-148页
第6章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体系改革第148-184页
   ·四方联动、分层规划——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制度改革第149-153页
   ·职业效度、典型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内容改革第153-165页
     ·职业技能大赛内容的启示第154-155页
     ·企业人才评价内容的探索第155页
     ·高职学习性工作任务探索第155-158页
     ·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任务第158-161页
     ·学业评价内容设计的方法第161-165页
   ·过程追问、结果佐证——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改革第165-173页
     ·证据支撑、先前认定——RPL(Recognition of prior learning)第166-167页
     ·详尽描述、事件访谈——BEI(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第167-170页
     ·两次评价、互相印证——RPL在先、BEI在后第170-173页
   ·三维一体,整体评判——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标准设计第173-180页
     ·职业技能大赛评分标准第173-175页
     ·学业评价标准三维维度第175页
     ·学业评价标准实证案例第175-180页
   ·分层构成、主体多元——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主体构成第180-184页
第7章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研究结论及展望第184-196页
   ·研究结论第186-189页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需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第186-187页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制度体系需要重新设计第187-188页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模式需要整体化的改革第188-189页
   ·未来展望第189-196页
     ·实训基地、职教集团——推行区域性的“国家考试”第190页
     ·完整结构、社会过程——提高评价任务的“典型性”第190-191页
     ·专项投入、校企共担——合理分摊学业评价的成本第191-192页
     ·推进课改、促进发展——充分发挥学业评价的功能第192-196页
参考文献第196-208页
附录第208-216页
致谢第216-218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18页

论文共2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传统武术转型研究(1911-1949)
下一篇:高师教育实践课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