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武术转型研究(1911-1949)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绪论 | 第13-2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5-20页 |
三、研究资料 | 第2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一章 “追流溯源”——传统武术论绎 | 第21-39页 |
第一节 武术、国术、传统武术、现代武术概念的讨论 | 第21-25页 |
一、“武术”概念之讨论 | 第21-23页 |
二、“国术”概念之缘起 | 第23-24页 |
三、“传统武术”概念之限定 | 第24-25页 |
四、“现代武术”概念之称谓 | 第25页 |
第二节 传统武术的发展历程 | 第25-31页 |
一、古代社会的武术 | 第25-30页 |
二、晚清、民国时期的武术 | 第30-31页 |
第三节 传统武术的本质 | 第31-33页 |
第四节 传统武术的理论基础 | 第33-39页 |
一、道 | 第33-34页 |
二、气 | 第34-36页 |
三、阴阳 | 第36-37页 |
四、天人合一 | 第37-39页 |
第二章 “西风东渐”——武术的体育化 | 第39-89页 |
第一节 西方体育的传入与发展 | 第39-41页 |
第二节 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区别 | 第41-46页 |
一、整体与割裂 | 第42页 |
二、和谐与竞争 | 第42-44页 |
三、抽象与具体 | 第44页 |
四、重“劲”与重“力” | 第44-46页 |
第三节 武术体育化的尝试 | 第46-56页 |
一、马良“中华新武术”的兴衰 | 第46-48页 |
二、精武体育会对传统武术的改造 | 第48-56页 |
第四节 “土洋体育之争——武术体育化的深化 | 第56-70页 |
一、论争之第一阶段 | 第57-61页 |
二、论争之第二阶段 | 第61-70页 |
第五节 迈向运动会的民国武术 | 第70-76页 |
一、近代运动会中的武术表演与竞赛活动 | 第70-73页 |
二、近代武术运动会的举办 | 第73-74页 |
三、近代武术擂台赛的盛行 | 第74-76页 |
第六节 进入学校体育科的民国武术 | 第76-89页 |
一、社会各界的提倡 | 第76-81页 |
二、武术进入学校 | 第81-84页 |
三、武术师资的培养 | 第84-89页 |
第三章 “唯西是尚”——武术的科学化 | 第89-115页 |
第一节 西方科学的传入及其影响 | 第89-93页 |
一、西方科学的传入 | 第89-90页 |
二、唯科学主义倾向的形成 | 第90-92页 |
三、科学——来自异域的文化 | 第92-93页 |
第二节 武术科学化的提出 | 第93-97页 |
第三节 对武术史的整理与研究 | 第97-100页 |
第四节 武术与西方科学的研究 | 第100-107页 |
一、武术生理学研究 | 第100-103页 |
二、武术心理学研究 | 第103-104页 |
三、武术与教育 | 第104页 |
四、武术卫生学研究 | 第104-105页 |
五、武术力学研究 | 第105-106页 |
六、武术几何学研究 | 第106-107页 |
七、武术其他学科研究 | 第107页 |
第五节 武术规则的制定 | 第107-108页 |
第六节 武术的门户问题 | 第108-112页 |
一、对武术门户的批判 | 第108-110页 |
二、革除门户的方法 | 第110-112页 |
第七节 “国术学’——武术学科的构建 | 第112-115页 |
第四章 “设会建馆”——武术的组织化 | 第115-143页 |
第一节 传统武术组织 | 第115-116页 |
第二节 精武体育会 | 第116-123页 |
一、实施民主管理模式 | 第116-117页 |
二、创办精武分会 | 第117-121页 |
三、提倡女子练习武术 | 第121-123页 |
第三节 中央国术馆 | 第123-132页 |
一、中央国术馆的成立 | 第123-124页 |
二、中央国术馆组织系统 | 第124-128页 |
三、中央国术馆规章与规则 | 第128-130页 |
四、组织国术考试 | 第130-132页 |
第四节 其他武术组织与规约 | 第132-140页 |
一、北京武术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第132-134页 |
二、上海武术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第134-137页 |
三、江苏省各地的武术组织和拳社 | 第137-139页 |
四、其他地区的武术组织 | 第139-140页 |
第五节 传统武德及仪规的持续 | 第140-143页 |
第五章 “走向海外”——武术的国际化 | 第143-151页 |
第一节 精武体育会与武术的对外传播 | 第143-144页 |
第二节 中央国术馆与武术的对外传播 | 第144-151页 |
一、张之江出访日本 | 第144-145页 |
二、组织国术旅行南洋团 | 第145-146页 |
三、中国武术队赴欧洲表演 | 第146-151页 |
第六章 “国术救国”——武术的政治化 | 第151-163页 |
第一节 “东亚病夫”话语溯源 | 第151-153页 |
第二节 病夫之体现 | 第153-155页 |
一、书生之文弱 | 第153-154页 |
二、国民身体之病 | 第154-155页 |
第三节 致病之源——重文轻武 | 第155-156页 |
第四节 祛病之方 | 第156-159页 |
第五节 唤醒睡狮 | 第159-160页 |
第六节 身体的国家性 | 第160-163页 |
第七章 “返本开新”——传统武术转型的迷茫与思考 | 第163-172页 |
第一节 艰难抉择及其带来的问题 | 第163-165页 |
第二节 “竞技武术”离武术真意愈去愈远 | 第165-167页 |
第三节 “返本开新”——中华武术的出路 | 第167-172页 |
征引文献 | 第172-185页 |
附录 | 第185-193页 |
致谢 | 第193-195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