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素描 | 第14-19页 |
(一) 萌芽时期(20 世纪初—1933 年 | 第14-15页 |
1. 主要作曲家及其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 第14页 |
2. 中国钢琴音乐萌芽时期的钢琴教育 | 第14-15页 |
3. 中国钢琴音乐萌芽时期的主要特点 | 第15页 |
(二) 繁荣时期(1934年—1965年 | 第15-16页 |
1. 主要作曲家及其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 第15-16页 |
2. 中国钢琴音乐繁荣时期的钢琴教育 | 第16页 |
3. 中国钢琴音乐繁荣时期的主要特点 | 第16页 |
(三) 徘徊时期(1966 年—1979 年 | 第16-17页 |
1. 主要作曲家及其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 第16-17页 |
2. 中国钢琴音乐徘徊时期的钢琴教育 | 第17页 |
3. 中国钢琴音乐徘徊时期的主要特点 | 第17页 |
(四) 发展时期(1979 年—今 | 第17-19页 |
1. 主要作曲家及其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 第17页 |
2. 中国钢琴音乐发展时期的钢琴教育 | 第17-18页 |
3. 中国钢琴音乐发展时期的主要特点 | 第18-19页 |
二、中国钢琴作品的文化价值取向 | 第19-29页 |
(一) 中国钢琴作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 第19-22页 |
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 第20页 |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 第20-21页 |
3. 中国钢琴作品的传统文化内涵 | 第21-22页 |
(二) 中国钢琴作品取材于中国传统音乐 | 第22-29页 |
1.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 | 第22页 |
2.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特点 | 第22-23页 |
3. 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态特征 | 第23-24页 |
4. 中国钢琴作品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在联系 | 第24-29页 |
三、高师《钢琴》课程现存问题与成因 | 第29-36页 |
(一) 现存主要问题 | 第29-33页 |
1. 高师《钢琴》课程存在“三少”问题 | 第29-31页 |
2. 《钢琴》课程的文化价值观问题 | 第31-33页 |
(二) 问题成因分析 | 第33-36页 |
1. 西方钢琴音乐文化的影响 | 第33页 |
2. 西方钢琴教育模式的影响 | 第33页 |
3. 中国钢琴曲目与教材的制约 | 第33-34页 |
4. 教师自身文化结构的局限 | 第34-36页 |
四、高师《钢琴》课程的中国文化价值取向 | 第36-48页 |
(一) 高师《钢琴》课程文化价值转向的理论基础 | 第36-39页 |
1. 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 | 第36-37页 |
2. 后哲学文化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 | 第37-39页 |
(二) 树立《钢琴》课程文化观的教育理念 | 第39-40页 |
1. 中国钢琴音乐的传统文化教育理念 | 第39-40页 |
2. “多元”的钢琴艺术教育理念 | 第40页 |
(三) 教学大纲引领下的高师《钢琴》课程文化价值转向 | 第40-43页 |
1. 教育目的的文化转向 | 第41页 |
2. 教学内容的多元文化 | 第41-42页 |
3. 教材的归纳与整合 | 第42-43页 |
(四) 以文化传承教育为主导的学科综合课程群 | 第43-45页 |
1. 钢琴课程与伴奏课程的综合 | 第43-44页 |
2. 钢琴课程与民族音乐理论课程的综合 | 第44-45页 |
(五) 完善体现文化价值取向的课程评价机制 | 第45-48页 |
1. 借鉴后现代主义理念 | 第45页 |
2. 测评要素多元 | 第45-46页 |
3. 评价方法多样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注释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