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双前桥转向系统的分析、建模仿真与优化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图表索引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的研究使用现状 | 第12-13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2章 双前桥转向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6-21页 |
·转向系统设计的设计要求 | 第16-17页 |
·转向系统的功能和基本要求 | 第16页 |
·转向系的性能要求 | 第16-17页 |
·双前桥转向重型车的基本机构 | 第17页 |
·转向系统的组成 | 第17-18页 |
·双前桥转向理论 | 第18-20页 |
·转向轮理想运动关系 | 第18-20页 |
·后桥瞬时转向中心线 | 第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转向系整体数学模型及优化 | 第21-43页 |
·转向梯形的数学模型 | 第21-24页 |
·模型的基本假设与符号说明 | 第21-22页 |
·转向梯形模型的建立 | 第22-24页 |
·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24页 |
·双摇臂转向结构的数学模型 | 第24-32页 |
·模型的基本假设与符号说明 | 第25-26页 |
·对双摇臂机构的分析与问题前处理 | 第26页 |
·垂臂-节臂-直拉杆模型 | 第26-28页 |
·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28-29页 |
·双摆杆机构模型 | 第29-31页 |
·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31-32页 |
·转向系整体数学模型 | 第32-36页 |
·转向机构的优化 | 第36-41页 |
·两交点区域的约束 | 第37-38页 |
·优化目标函数 | 第38-40页 |
·优化模型 | 第40-41页 |
·优化模型的评价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双前桥转向的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 | 第43-51页 |
·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 | 第43页 |
·模型的基本假设与符号说明 | 第43-44页 |
·基本假设 | 第43-44页 |
·符号说明 | 第44页 |
·基本模型运动学方程的推导 | 第44-49页 |
·参量的几何关系分析 | 第45-46页 |
·受力与力矩分析 | 第46-47页 |
·质心加速度 | 第47-49页 |
·模型的推广 | 第49页 |
·模型的评价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双前桥转向的操纵稳定性分析 | 第51-60页 |
·操纵稳定性的定义和内容 | 第51-52页 |
·定义 | 第51页 |
·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 | 第51-52页 |
·稳态响应特性 | 第52-53页 |
·双前桥转向的稳态响应分析 | 第53-58页 |
·横摆角速度 | 第53-55页 |
·横摆角速度增益 | 第55-56页 |
·横摆角增益影响因素仿真分析 | 第56-58页 |
·模型的推广 | 第58页 |
·瞬态响应 | 第58-59页 |
·结论和模型的评价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论文总结 | 第60-61页 |
·课题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