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3.1 关于商誉估值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3-16页 |
1.3.2 关于商誉减值问题的研究 | 第16-20页 |
1.3.3 文献述评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5 创新点 | 第22-23页 |
2 商誉的内涵与商誉减值的理论基础 | 第23-29页 |
2.1 商誉的概念及其本质 | 第23-24页 |
2.1.1 好感价值论 | 第23页 |
2.1.2 超额收益论 | 第23页 |
2.1.3 总计价账户论 | 第23-24页 |
2.1.4 期待价值论 | 第24页 |
2.2 商誉价值评估的主要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2.2.1 割差法 | 第24-25页 |
2.2.2 超额收益法 | 第25-26页 |
2.3 商誉后续计量方法的演变 | 第26-27页 |
2.3.1 直接注销法 | 第26页 |
2.3.2 永久保留法 | 第26页 |
2.3.3 系统摊销法 | 第26-27页 |
2.3.4 减值测试法 | 第27页 |
2.4 商誉减值的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2.4.1 资产负债观 | 第27页 |
2.4.2 未来经济利益观 | 第27-28页 |
2.4.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8页 |
2.4.4 信号传递理论 | 第28-29页 |
3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商誉估值及其减值问题现状 | 第29-40页 |
3.1 上市公司并购中产生的商誉概况 | 第29-31页 |
3.2 并购时商誉估值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3.2.1 标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采用存在主观性 | 第31-32页 |
3.2.2 高业绩承诺条款的设置过于乐观 | 第32-33页 |
3.2.3 商誉初始确认时未充分考虑无形资产 | 第33页 |
3.2.4 对被并购方未来发展的预判缺乏谨慎性 | 第33-34页 |
3.3 上市公司商誉减值概况 | 第34-36页 |
3.4 上市公司商誉减值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40页 |
3.4.1 商誉减值计提动机不纯 | 第36-37页 |
3.4.2 商誉减值金额计提不准 | 第37-40页 |
4 三五互联合并商誉形成及其减值过程 | 第40-46页 |
4.1 三五互联公司简介 | 第40页 |
4.2 三五互联并购商誉形成过程 | 第40-44页 |
4.2.1 三五互联并购亿中邮 | 第40-42页 |
4.2.2 三五互联并购中亚互联 | 第42-43页 |
4.2.3 三五互联并购道熙科技 | 第43-44页 |
4.3 三五互联商誉减值计提情况 | 第44-46页 |
5 三五互联并购中的商誉估值及其减值问题分析 | 第46-62页 |
5.1 三五互联并购时商誉估值的准确性分析 | 第46-52页 |
5.1.1 采用收益法进行评估存在主观性 | 第46-48页 |
5.1.2 对高业绩承诺的不达标风险估计不足 | 第48-50页 |
5.1.3 商誉初始确认时未充分考虑其他无形资产 | 第50页 |
5.1.4 对被并购方存在的减值隐患考虑不充分 | 第50-52页 |
5.2 三五互联商誉减值计提动机的合理性分析 | 第52-58页 |
5.2.1 管理层盈余管理动机 | 第52-56页 |
5.2.2 大股东利益输送动机 | 第56-58页 |
5.3 三五互联减值金额公允性分析 | 第58-59页 |
5.4 三五互联并购中商誉估值及其减值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9-60页 |
5.4.1 三五互联的并购压力 | 第59-60页 |
5.4.2 操纵商誉减值计提的机会 | 第60页 |
5.4.3 信息披露自主决策权提供掩盖商誉减值计量问题的借口 | 第60页 |
5.5 案例小结 | 第60-62页 |
6 研究启示与建议 | 第62-65页 |
6.1 评估机构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 第62页 |
6.2 投资者提升对商誉减值风险的预判能力 | 第62-63页 |
6.3 准则制定机构改进商誉后续计量方法 | 第63-64页 |
6.4 监管部门加强对商誉及其减值信息的风险提示与披露监管 | 第64-65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5-66页 |
7.1.1 商誉估值准确性受多种因素影响 | 第65-66页 |
7.1.2 盈余管理与利益输送动机影响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合理性 | 第66页 |
7.1.3 减值测试方法的缺陷影响商誉减值计提金额的公允性 | 第66页 |
7.1.4 商誉估值及其减值相关信息的披露与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 第66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