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1.2 研究框架与内容 | 第17-19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9-2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2 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1-61页 |
2.1 新创高技术企业研究综述 | 第21-31页 |
2.1.1 新创高技术企业内涵 | 第22-25页 |
2.1.2 新创高技术企业相关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2.1.3 新创高技术企业特征 | 第27-31页 |
2.2 多维邻近性研究综述 | 第31-39页 |
2.2.1 邻近性理论内涵 | 第31-34页 |
2.2.2 多维邻近性理论研究现状 | 第34-39页 |
2.3 知识流动研究综述 | 第39-46页 |
2.3.1 知识流动的研究现状 | 第40-42页 |
2.3.2 多维邻近性对知识流动的影响 | 第42-46页 |
2.4 知识集聚研究综述 | 第46-58页 |
2.4.1 知识集聚理论 | 第48-50页 |
2.4.2 知识集聚研究现状 | 第50-55页 |
2.4.3 知识集聚研究评述 | 第55-5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3章 多维邻近性视角下新创高技术企业知识集聚的机理分析 | 第61-71页 |
3.1 新创高技术企业多维邻近性的形成 | 第61-64页 |
3.2 多维邻近性影响下的新创高技术企业知识集聚微观过程 | 第64-66页 |
3.2.1 对象搜寻阶段 | 第64-65页 |
3.2.2 知识匹配阶段 | 第65-66页 |
3.2.3 知识吸收与整合阶段 | 第66页 |
3.3 多维邻近性对知识集聚影响机理 | 第66-70页 |
3.3.1 地理邻近性对知识集聚的影响 | 第67页 |
3.3.2 组织邻近性对知识集聚的影响 | 第67-68页 |
3.3.3 认知邻近性对知识集聚的影响 | 第68-69页 |
3.3.4 三种邻近性对知识集聚共同影响 | 第69-7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4章 新创高技术企业知识集聚模型 | 第71-89页 |
4.1 短期均衡模型 | 第71-76页 |
4.1.1 知识吸收 | 第72页 |
4.1.2 知识外溢 | 第72-75页 |
4.1.3 短期均衡分析 | 第75-76页 |
4.2 长期均衡模型 | 第76-79页 |
4.3 短期均衡下的新创高技术企业知识集聚机理 | 第79-82页 |
4.3.1 加速效应 | 第79-81页 |
4.3.2 挤压效应 | 第81-82页 |
4.4 长期均衡下的新创高技术企业知识集聚机理 | 第82-86页 |
4.4.1 分化效应 | 第83-84页 |
4.4.2 离心效应 | 第84-8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6-89页 |
第5章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第89-103页 |
5.1 模型构建 | 第89-92页 |
5.2 研究假设 | 第92-101页 |
5.2.1 多维邻近性对知识流动的影响及假设 | 第92-96页 |
5.2.2 多维邻近性对知识集聚的影响及假设 | 第96-98页 |
5.2.3 新创高技术企业条件的调节作用及假设 | 第98-100页 |
5.2.4 知识流动的中介作用及假设 | 第100-10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6章 实证研究 | 第103-165页 |
6.1 问卷设计与调研 | 第103-105页 |
6.1.1 问卷设计 | 第103-105页 |
6.1.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105页 |
6.2 数据指标 | 第105-110页 |
6.2.1 多维邻近性 | 第106-108页 |
6.2.2 知识流动 | 第108页 |
6.2.3 知识集聚 | 第108页 |
6.2.4 新创高技术企业条件 | 第108-110页 |
6.3 预调研分析 | 第110-122页 |
6.3.1 项目分析 | 第110-113页 |
6.3.2 信度检验 | 第113-117页 |
6.3.3 效度检验 | 第117-122页 |
6.4 样本描述分析 | 第122-128页 |
6.4.1 基本信息描述分析 | 第122-126页 |
6.4.2 各题项描述分析 | 第126-128页 |
6.5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128-132页 |
6.5.1 自变量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128-129页 |
6.5.2 中介变量与因变量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129-130页 |
6.5.3 调节变量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130-132页 |
6.6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132-135页 |
6.6.1 信度分析 | 第132-134页 |
6.6.2 效度分析 | 第134-135页 |
6.7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135-142页 |
6.7.1 自变量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135-137页 |
6.7.2 因变量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137-139页 |
6.7.3 调节变量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139-142页 |
6.8 结构方程模型 | 第142-155页 |
6.8.1 模型分析 | 第142-143页 |
6.8.2 模型修正 | 第143-144页 |
6.8.3 假设检验 | 第144-155页 |
6.9 模型验证结果分析 | 第155-16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5-171页 |
7.1 结论 | 第165-169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69-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89页 |
附录 调查问卷 | 第189-19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95-197页 |
致谢 | 第197-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