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内研究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中职课程改革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课程 | 第15页 |
·课程观 | 第15-16页 |
·课程改革 | 第16页 |
·校本课程 | 第16页 |
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 第16-17页 |
·认知心理学流派 | 第17页 |
·行为心理学流派 | 第17页 |
·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 | 第17页 |
·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 第17页 |
·课程的哲学基础 | 第17页 |
·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观 | 第17-19页 |
·心理学与课程 | 第17页 |
·社会学与课程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我国中职课程改革的经验与问题 | 第19-25页 |
1 目前中职教育改革的概况与进展 | 第19-21页 |
2 目前中职课程改革的成绩和经验 | 第21-23页 |
·中职课改成绩瞩目 | 第21页 |
·开发制定教学大纲,促进课程改革 | 第21页 |
·大力推动教学教材研究,带动职教教学改革 | 第21页 |
·实行宏观管理体制,允许教材百花齐放 | 第21页 |
·中职课改经验颇丰 | 第21-23页 |
·加强政府领导,统筹规划 | 第22页 |
·加强能力建设,提升课程实施能力 | 第22页 |
·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 第22页 |
·课程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 第22页 |
·大大促进了教师的全面成长 | 第22-23页 |
3 目前中职课程改革的问题和弊端 | 第23-25页 |
·课程改革时,在创新的"度"的把握上不准确 | 第23页 |
·对课改的整体发展意识认识不够 | 第23-24页 |
·课程开发理论应用问题 | 第24-25页 |
第四章 娄底市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案例分析 | 第25-36页 |
1 娄底市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 | 第25-29页 |
·娄底市工贸学校——职教课改的四大策略 | 第25-26页 |
·娄底市高级技工学校——课改"四大工程"彰显职教特色 | 第26-27页 |
·娄底市职业技术学校——立足两基点,探索区域化课改模式 | 第27-28页 |
·娄底理工学校---植根企业的专业课改新路径 | 第28-29页 |
2 娄底市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经验 | 第29-32页 |
·确立一个共识 营造浓烈的课改氛围 | 第29页 |
·提供两大保障 促进课改的稳步推进 | 第29-30页 |
·成立课改领导小组 确保课程改革的有序推进 | 第29页 |
·建立有效课改制度 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 第29-30页 |
·改革教学模式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 第30-31页 |
·突破文化课统考的束缚 确立文化课过关模式 | 第30-31页 |
·树立大课程观 | 第31页 |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 第31页 |
·找准关键 推进课程改革 | 第31-32页 |
·提高师资水平 推动课程改革 | 第31-32页 |
·发挥实训基地功能 夯实师生的基本技能 | 第32页 |
·推进校企合作 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 第32页 |
·以课题为引领 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 第32页 |
3 娄底市中职学校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中职课程的培养目标不明确 | 第33页 |
·中职课程内容比较陈旧 | 第33页 |
·文化基础课课时过大,专业课课时相对较少 | 第33页 |
·中职学校基础课、专业课科目开设得相对较少 | 第33-34页 |
·理论课课时比重大,实践课课时比重小 | 第34页 |
4 现行中职课程存在的弊端分析 | 第34-36页 |
·现行中等职教课程与当前社会需求的矛盾 | 第34页 |
·职业转换与技能培训方面的矛盾 | 第34页 |
·知识陈旧和发展能力方面的矛盾 | 第34页 |
·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方面的矛盾 | 第34-36页 |
第五章 中职课程改革的思路与愿景 | 第36-43页 |
1 中职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 第36页 |
2 中职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 第36-37页 |
·注重核心技能 | 第36页 |
·突出能力本位 | 第36-37页 |
·加强岗位应用 | 第37页 |
·强调多元弹性 | 第37页 |
·注重实用性 | 第37页 |
·坚持以人为本 | 第37页 |
3 中职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 第37-38页 |
·课程目标的多向化 | 第37-38页 |
·课程计划的柔性化 | 第38页 |
·课程标准的多层化与衔接性 | 第38页 |
·课程设计的模块化 | 第38页 |
·课程实施的科学化与现代化 | 第38页 |
·课程编制的社会化 | 第38页 |
·课程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 第38页 |
·课程评价的多元化 | 第38页 |
4 中职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38-43页 |
·课程结构 | 第39-41页 |
·德育课程改革 | 第39-40页 |
·文化基础课程改革 | 第40页 |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 第40页 |
·专业课程改革 | 第40-41页 |
·课程实施 | 第41页 |
·课程评价 | 第41-42页 |
·课程管理 | 第42页 |
·课程改革的推进 | 第42-43页 |
第六章 中职课程改革的途径研究 | 第43-54页 |
1 确立"以人为本"的课程目标 | 第43页 |
2 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结构 | 第43-44页 |
·减少文化基础课课时,加大专业课课时 | 第44页 |
·减少理论课课时,加大实践课课时 | 第44页 |
·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 第44页 |
3 实施"分层教学"的课程教学模式 | 第44-46页 |
·中职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性 | 第44-45页 |
·实施分层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 | 第44页 |
·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 | 第44-45页 |
·学生专业技能兴趣的不同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必然要求 | 第45页 |
·终身教育的理念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发展要求 | 第45页 |
·教学分层的实施方法 | 第45-46页 |
4 推行"学分制"课程管理方式 | 第46-48页 |
·制定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 | 第46页 |
·实行弹性学制是实施分层教学和学分制的重要内容 | 第46-47页 |
·根据实际需要和个性特长自主选课 | 第47页 |
·稳步推进职业学校学分制改革 | 第47-48页 |
5 采取多样化的课程评价方式 | 第48页 |
6 促进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开发 | 第48-52页 |
7 积极搞好校本课程改革 | 第52-54页 |
·校本课程改革理念和目标 | 第52页 |
·校本课程改革要求 | 第52-54页 |
·以学生发展为本 | 第52页 |
·重视教师学生互动 | 第52页 |
·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 第52-53页 |
·遵循教育规律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1 研究结论 | 第54页 |
2 创新之处 | 第54-55页 |
3 研究不足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历与科研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