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8-11页 |
1.1.1 审美教育的快速发展与其重要性 | 第8-9页 |
1.1.2 审美教育需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 | 第9页 |
1.1.3 发展审美教育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国际趋势 | 第9-11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1页 |
1.3 文献述评 | 第11-12页 |
1.4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4.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中学实施“生活即是美育”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14-21页 |
2.1 “生活即是美育”教育的教育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2.1.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美育观 | 第14-15页 |
2.1.2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观念 | 第15-16页 |
2.1.3 卢梭的“自然教育”观念 | 第16-17页 |
2.2 中学实施“生活即是美育”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7-19页 |
2.2.1 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决定了实施“生活即是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2.2.2 课程改革理念的发展决定了实施“生活即是美育”教育的可行性 | 第18-19页 |
2.3 中学实施“生活即是美育”教育面临的挑战 | 第19-21页 |
第三章 中学实施“生活即是美育”教育的教育设计 | 第21-36页 |
3.1 中学实施“生活即是美育”教育的教育模式 | 第21-23页 |
3.1.1 教育回归学生的日常家庭生活中 | 第21页 |
3.1.2 建立多种生活化教学环境 | 第21-22页 |
3.1.3 提倡美术教育回归学生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及生活经验 | 第22页 |
3.1.4 提高进行生活化的实践教学的课时 | 第22-23页 |
3.2 中学实施“生活即是美育”教育的教学设计 | 第23-29页 |
3.2.1 “生活即是美育”教育的教学 | 第23-26页 |
3.2.2 “生活即是美育”教育的探讨 | 第26-28页 |
3.2.3 “生活即是美育”教育的创新 | 第28-29页 |
3.3 “生活即是美育”教育的案例分析 | 第29-36页 |
3.3.1 “生活即是美育”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2 “生活即是美育”教育对教师产生的影响 | 第30-32页 |
3.3.3 “生活即是美育”教育对学校产生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4 “生活即是美育”教育对家庭产生的影响 | 第33-36页 |
第四章 中学实施“生活即是美育”教育的问题分析 | 第36-43页 |
4.1 中学实施“生活即是美育”教育产生的问题 | 第36-38页 |
4.1.1 不同的生活环境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干扰 | 第36页 |
4.1.2 实施“生活即是美育”教育增加的教师工作量 | 第36-37页 |
4.1.3 学科知识融入到“生活即是美育”教育的方式不够成熟 | 第37-38页 |
4.1.4 “生活即是美育”教育的具体实施形式缺乏经验 | 第38页 |
4.2 中学实施“生活即是美育”教育问题的原因 | 第38-40页 |
4.2.1 对“生活即是美育”教育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够深刻 | 第38-39页 |
4.2.2 对“生活即是美育”教育的教育支持不足 | 第39页 |
4.2.3 对“生活即是美育”教育的专业知识相对匮乏 | 第39-40页 |
4.2.4 对“生活即是美育”教育的实施形式缺乏理论研究 | 第40页 |
4.3 解决中学实施“生活即是美育”教育问题的对策 | 第40-43页 |
4.3.1 提高对“生活即是美育”的教育理念的理解水平 | 第40-41页 |
4.3.2 学校加强对中学教师进行“生活即是美育”教育的支持 | 第41页 |
4.3.3 通过培训和交流加强教师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 第41页 |
4.3.4 提倡寓教于学生日常家庭生活的实施形式 | 第41-43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附件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