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同步课堂中的交互行为研究--以《有道英语六级》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3-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2 研究综述第13-19页
        1.2.1 网络环境中教学交互行为的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应用的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 研究方法与工具第19-24页
        1.3.1 社会网络分析法第19-20页
        1.3.2 文献分析法第20页
        1.3.3 内容分析法第20-21页
        1.3.4 观察法第21-22页
        1.3.5 UCINET软件第22-24页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第24页
    1.5 研究意义第24-27页
2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7-45页
    2.1 网络同步课堂第27-30页
        2.1.1 网络同步课堂的定义及特点第28-29页
        2.1.2 网络同步课堂的分类第29-30页
    2.2 交互行为第30-36页
        2.2.1 交互行为的起源第30-32页
        2.2.2 交互行为的定义第32-33页
        2.2.3 交互行为的分类第33-34页
        2.2.4 网络同步课堂中交互行为的特点与内涵第34-36页
    2.3 社会网络分析第36-45页
        2.3.1 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内容、方法与流程第36-39页
        2.3.2 社会网络分析的分析单位和形式化表达第39-40页
        2.3.3 社会网络分析中交互行为的表达方式第40-42页
        2.3.4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同步课堂中交互行为的内涵第42-45页
3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同步课堂中交互行为的层次结构和编码系统的构建第45-65页
    3.1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同步课堂中交互行为层次结构的构建第45-50页
        3.1.1 网络同步课堂中交互行为层次结构的理论借鉴第45-47页
        3.1.2 网络同步课堂中交互行为层次结构的交互行为类型第47-48页
        3.1.3 网络同步课堂中交互行为层次结构的交互行为维度第48-49页
        3.1.4 网络同步课堂中交互行为层次结构第49-50页
    3.2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同步课堂中交互行为编码系统的构建第50-65页
        3.2.0 构建网络同步课堂中交互行为编码系统的机制及其原因第50-51页
        3.2.1 网络同步课堂中交互行为编码系统的具体行为要点第51-54页
        3.2.2 网络同步课堂中交互行为编码系统的行为内容第54-60页
        3.2.3 网络同步课堂中交互行为编码系统的信度分析第60-62页
        3.2.5 网络同步课堂中交互行为编码系统的记录原则与规范第62-65页
4 《有道英语六级》网络同步课堂中交互行为主体的社会网络结构分析第65-89页
    4.1 《有道英语六级》网络同步课堂介绍第65-67页
        4.1.1 课程性质第65页
        4.1.2 课程实施方式与评价方式第65-67页
    4.2 《有道英语六级》网络同步课堂的社会网络结构分析内容和流程第67-68页
    4.3 《有道英语六级》网络同步课堂中交互行为主体间关系的数据收集与处理第68-72页
    4.4 《有道英语六级》网络同步课堂的宏观分析—社会网络整体结构分析第72-74页
        4.4.1 社会网络结构的形式化表达第72-73页
        4.4.2 社会网络结构的密度分析第73-74页
        4.4.3 小结第74页
    4.5 《有道英语六级》网络同步课堂的中观分析—社会网络内部子结构分析第74-83页
        4.5.1 交互行为主体的凝聚子群分析第74-81页
        4.5.2 交互行为主体的核心-边缘分析第81-83页
        4.5.3 小结第83页
    4.6 《有道英语六级》网络同步课堂的微观分析—社会网络中成员的中心性分析第83-89页
        4.6.1 交互行为主体的点度中心性分析第83-84页
        4.6.2 交互行为主体的中间中心性分析第84-86页
        4.6.3 交互行为主体的接近中心性分析第86-87页
        4.6.4 交互行为主体的特征向量中心性分析第87-88页
        4.6.5 小结第88-89页
5 《有道英语六级》网络同步课堂中影响交互频度的相关性分析第89-99页
    5.1 问卷调查第89-90页
        5.1.1 问卷设计与发放第89-90页
        5.1.2 问卷信效度分析第90页
    5.2 成员的性别与点度中心度的相关性分析第90-93页
    5.3 成员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与点度中心度的相关性分析第93-94页
    5.4 成员的成绩与子群密度、核心-边缘位置、中心性的相关性分析第94-99页
        5.4.1 成员的成绩与子群密度的相关性分析第94-95页
        5.4.2 成员的成绩与核心-边缘位置的相关性分析第95-96页
        5.4.3 成员的成绩与中心性的相关性分析第96-99页
6 《有道英语六级》网络同步课堂中交互行为的层次分布分析第99-105页
    6.1 《有道英语六级》课堂中整体交互行为的层次分布分析第99-100页
    6.2 《有道英语六级》课堂中核心与边缘成员交互行为的层次分布分析第100-102页
    6.3 网络同步课堂中实现有效教学交互的启发与建议第102-105页
        6.3.1 重视认知与情感的培养提高感知性交互的持续度第102页
        6.3.2 注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激发社会性交互的的发生第102-103页
        6.3.3 创建积极的课堂气氛导向促进操作性交互的发生第103-105页
总结第105-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3页
附录一 调查问卷第113-115页
附录二 网络同步课堂中交互行为的编码系统第115-116页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6-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据挖掘的关联分析及在道路交通事故上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移动微学习的家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